宝藏》,创新节目传播方式,在力求摆脱精英文化语境旳同时,在传统文化的发扬传承与社会价值的引领方面
保有其内在的精英气质,以文化自觉挖掘华夏文明资源.以搭载情怀弘扬文化精髓,提升文化自信.充分体现 了“大国之畫器”。《国家宝藏》折射出来的正是在新的时代命题下,文化传播者主动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
国特色的文化自觉,同时也体现了从传播学角度建构丈化自信的创新。[关键词]丈化自信;《国家宝藏》;传播学;创新建构[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227(2019)04-0118-06历经40年风云的改革开放极大地肯定了中
其神秘的面纱,重新赋予它们以时代的光韵,借由
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国宝深度解读中华基因密码,打造了一场文化饕 文化,即“以文化人”,指的是“相对于自然而言的, 餐大餐。作为传播文明、培育文化自信的载体, 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体系支配的行为系
《国家宝藏》让受众群体看到了传播者崇敬文明、
统”「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习得的物质生产与
传承文化的一片赤诚。精神生产能力,以及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 富的总和。文化自信,即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
一、传播学视阈下《国家宝藏》
化的肯定和认同以及信心。在新的时代命题下.
建构文化自信的三重维度文化自信是指作为整体的中华民族和其中包含的
每一个个体,“对自己文化的历史价值、当代价值 媒介文化是文化传播的关键,传统的电视媒
和未来走向,以及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
介与新兴的移动互联网媒介所推出的文化产品和 用,都有着充分的价值认同和精神归属,敢于并乐 内容产品,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文化传播方式,肩
于对所拥有的中华文明进行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
负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受众价值取向与价 发展”⑵。值认知的重担。电视作为传统媒介日渐式微,移 于2017年12月3日开播的大型文博探索类 动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崛起消解了文化的
节目《国家宝藏》在电视媒体和互联网媒体上掀起 ••恒久性与整体性”兀,技术所创造的网络空间使 了一阵文化狂潮。9大博物馆、27件甄选国宝、27 得传统文化始终在现实与虚拟两个世界之间游离
位国宝守护人,共同扫去国宝上历史的尘埃.揭开
与碰撞.受众沉迷于网络空间中轻松通俗的娱乐
[收稿日期]2019-04-1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第四范式下数据新闻业务流程集成框架构研究\"(15BXW012 )[作者简介]潘高(1993—女,河南襄城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丈化传播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文化传
播;张静( 1973-).男.湖南邵东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复
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文化传播、媒介管理;张凯(1961—).男.湖南式冈人,中南财经
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教育中心)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数据库 相关研究。[引用格式]潘高.张静.张凯.《国家宝藏》丈化自信的传播学解读[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40(4):118-123.118新闻传播字2019 年潘高,等/《国家宝藏》文化自信的传播学解读第4期文化,其传统的文化观念面临多元冲击,中华优秀 文化意蕴有被现代技术消解的风险。文化节目市 场上曾一度充斥着聚焦于短、快、频的快餐式文化
产品,文化也一度被作为商业资源进行市场化运 作。在文化行业市场化与产业化进程中.如何坚
守文明初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立现代受众的 文化自信,是内容传播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而由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掀起文化热潮的《国家 宝藏》就是文化综艺节目传达文化价值、建构文化 自信的典范。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国家宝藏》对
于文化自信的建构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考察。(-)«国家宝藏》唤醒文化认知文化认知指的是对民族文化资源的理解、对 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在培养与增强文化自信之
前需要对中华民族积淀千年的关于价值标准、伦 理道德、社会制度方面的精神成果进行认知与理
解。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史中形成的独特思想 与规范,保证了即使历经多次危机与颠覆,我们民
族依然能够不间断地永续发展。《国家宝藏》让文 物通过王刚的无声仰慕、撒贝宁的寓教于乐、段奕
宏的洒泪演出以及梁家辉的历史解读这样的特殊 方式与受众相见,让受众感同身受,纷纷化身为历
史角色.与文物共同唱响历史与文明.激发了每个 人心中的历史壹因和文化认同。透过文物看历
史,通过历史读精神.文物所传达的是优秀传统精 神,这些精神仅仅是中华文明的浓缩,作为文化精
髓的诸如敬业乐群、自强不息、忧国忧民精神滋养 了一代代的中华儿女,由伟大精神塑造起来的丰
碑流传至今,仍屹立不倒。诚然.在资源关系紧张、社会矛盾凸显、处于
急速转型中的当今社会.中华优秀传文化面临着 “被严重损害、过度消费甚至严重污染的文化生命 危机”』.但这样的现实不应影响我们对整体中华 文明的认知。中国在走向全球化、面对多元价值
观冲击时.由文明的冲突与技术的冲击而产生意
识形态问题将是必然.《国家宝藏》这类文博类节 目通过扫除文物的历史风尘,彻底唤醒受众内心回
归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意识,从而提升受众的文 化自信程度。在面对价值观消解等社会问题时,我
们需要为中华文明提供热情、理性与意志。(-)«国家宝藏》激发文化传承从传播学角度看.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意蕴需
要传播.并且是广泛传播。《国家宝藏》借文物串 联古今.通过文物历史传奇的演绎弘扬文化.继而 通过文物今生的故事传承精神,实现了传统文化
与时代精神的一脉相承。文化的传承也凸显其内 涵的现代化元素,文明在其自身的辩证发展过程
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 断汲取新元素,从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时代精神,
进一步提升了中华文化的格局。在发展中传播,在传播中完善•中华文化的动 态传播过程从来都没有停歇,也一直在传承过程
中汲取着各方精华。文化如一条奔流不息的长 河,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既有基本的积淀,也有
不断的易变,“积淀是相对的,变易则是绝对 的”⑴\",文化一端通向过去,一端连接未来,古老 的文化精髓通过不断的易变实现了现代性转化. 内含的与时俱进的元素也在不断焕发时代价值。(三)《国家宝藏》呼吁文化创新\"在中国文化里,文化本身是变的,不可能永 远复制上一代的老框框。”⑸文化自信的建构与增
强需要在传播过程中实现•而文化需要以新的方 式传播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创新传播方式成为新
时代传递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国家宝藏》选择 广大受众喜爱的明星来“演历史”一-让段奕宏、
撒贝宁、易惮千玺等明星分别变身剑灵、秦朝基层
官员、士大夫等角色.精彩演绎历史故事,令受众
耳目一新。同时,使用在大多数综艺节目中默默 无闻的舞台与灯光共同构建出传递文化自信的立 体空间。舞台不再隐身、灯光不再无源,二者不再
只是功能性的设备,而是化身为具有审美意蕴和 历史厚重感的视觉空间和动态元素,灵活运用于 营造气氛与烘托人物中。在大众审美时代,文化 传播形式的创新必须具备审美性价值。此外.形式的创新是用来更好地传播内容, “内容为王”依然重要。文博类节目内容如果一味 地向高雅性靠拢,很可能会失去年轻受众群体;如
果一味地走向流量化、娱乐化,则会失去高端审美 受众.同时也不符合节目本身展示灿烂文化、实现 价值引领、构建文化自信的定位。《国家宝藏》抛
弃佶屈聲牙的科学讲解,代之以各行各业的嘉宾 真情讲述与文物的今生缘分,以文物见积淀、以细
节映匠心,于平凡中见品格,这与中华文明的内涵 意蕴也是一脉相承的。文化艺术表达的创新和传
119新闻传橢学2019 年潘高,等/《国家宝藏》文化自信的传播学解读第4期播方式的创新归结为一点就是文化创造力,它是 增强文化自信和打造文化强国的最终落脚点。二、《国家宝藏》
文化自信的传播方式建构《国家宝藏》堪称现象级文博探索类节目,播
出后获得受众一片好评,“今生不悔入华夏.来世 还做中国人”“大国重器,文脉永续”等评价代表了
受众对该节目的高度赞赏,洋溢出自豪之情。从 传播学视角看,《国家宝藏》对文化综艺节目传播
方式的探索式创新打开了文博类节目传承传统文 明、传递文化自信的新篇章,打破了过去文博类节
目曲高和寡的严肃语态,积极融入了流行元素,成 功将其打造为肯定优秀传统文明、增强并巩固 民众文化自信的优质传播载体。《国家宝藏》用 珍贵的文物串联起历史与当下,“赋予其生命活
力和人文厚度,借创新传播形式跨越古今鸿
沟,让文物的历史意蕴突破时间的封锁展现 于当下,充分彰显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国 家宝藏》在传播视角的定位、传播主体的选择与 传播方式的创新上都别具一格•成为“让文物活
起来”的典范。(一)传播视角:全方位立体展现文物文物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动荡的经历与历史的 见证,更在于其为公众搭建了通向历史、迈向未
来的传播桥梁。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打磨,造 就了诸如汉唐盛世的繁荣景象,近代以来中华
民族饱受风霜、坚韧不屈,唯有怀古惜今,重拾
文化自信,重振民族雄心,才能实现民族的再次 兴盛。1.立体化定位《国家宝藏》在视角的定位上是立体的.通过 文物以小见大、着眼历史、映射当下、放眼未来是 节目的突出特点。《国家宝藏》通过对宝物背后历
史故事的探索.重在展现其包含的时代精神,意在
突出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存在。该节目将综艺目光 投向国之重器,赋予沉默的文物以人格化的情怀 和历史的沧桑。传统与创新并不矛盾,这一点在
中华文明的永续发展上尤为重要。**在纪念 孔子诞辰2 565周年国际学术探讨会上强调要
“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20使其与现实的文化相通相融”,《国家宝藏》在正确 文化方针的指导下,深挖传统文化资源,对文物进 行时代性转化与流行化包装,为移动互联网时代
的受众打造了一场丰厚的文化盛宴。2.多角度挖掘从物质层面上来看.文物是泛着冰冷金属光 泽、不具备生命的物件;但从精神层面上看,文物
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这样的生 命体包含了历史的温度与厚度,温暖并照耀了华
夏文明与泱泱历史。《国家宝藏》所甄选的27件
文物,具有共同的特征:历史厚度与时代价值并 存。第一期第二场所甄选的清朝“瓷母”——各种 釉彩大瓶.透过这些文物.受众看到了乾隆帝为了 烧制“集各朝之大成”的各种釉彩大瓶力排众议,
坚持汇聚各朝顶尖艺术形式的坚定与决心.感受 到的是宝贵的匠人精神与智慧。文物令人赞叹.
文物背后的故事讲述了文物制作的艰辛,但更为 重要的是折射出来的时代精神。《国家宝藏》对文 物价值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挖掘.在凸显物质层
面的精美、神奇之时.传播了文物所包含的庄重思
想与深厚人文,达到了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交 相呼应,有效地建构了文化自信。(二)传播主体:文化情感的多重表达传播主体是文化传播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传播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直接决定传播效 果。《国家宝藏》在传播主体的选择上兼顾了权威
性与趣味性,统筹了专业性与人文性.取得了良好
的文化传播效果。1.主持人:风趣讲解.把控节奏《国家宝藏》特邀资深演员张国立担任001号
讲解员•充分考虑到节目定位与主持人身份之间 的匹配与平衡。首先,张国立出演过《铁齿铜牙纪晓岚》《康熙
微服私访记》等多部著名古装剧,有深厚的传统文 化积淀.在讲解文物历史与典故的时候可以信手 拈来.对明星的古装演绎也能给出专业、到位的点
评。在第…期节目中,张国立的讲解庄重而不失
幽默,以•'如此炫酷的开场.一看就知道,我们是一 个年轻的节目,有多年轻呢?也就是上下五千年”
开场.既彰显出中华文明的深远悠久,也传达出中 华民族内敛、谦逊的民族风貌.别出心裁。其次,为了达到与受众贴近的良好传播效果.
新闻传赭学2019 年潘高,等/《国家宝藏》文化自信的传播学解读第4期节目弱化了张国立的主持人角色,强化其“讲解
界的把握。员”“述说者”的身份,以减少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 3.博物馆馆长:专业解读,平衡叙事疏离感,增强与受众的互动。在明星介绍完守护
明星的演绎和嘉宾素人的讲解是主观的、感
国宝故事、开始演绎历史剧情之前,张国立以一段 性的,也缺乏一些专业性,故《国家宝藏》特别设置
事件背景和主角的简介进行衔接,减弱了不同情 T 9大博物馆馆长坐镇,进行文物的专业解读。
节转换的突兀感,配以“这几个人会讲述一个什么 博物馆馆长的讲解能够确保“节目内容的客观性、 样的故事呢?我和你一样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了”
权威性,他们的专业解读能起到科普和补充知识
串词,极大地凸现了受众平等视角。的作用.能够深挖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第七
2.明星嘉宾:倾情演出,真情讲述期节目中上海博物馆馆长对大克鼎的解读补充了
《国家宝藏》的最大亮点就是明星的出演和嘉 大克鼎的背景信息、讲解了周朝的列鼎制度,帮助 宾的讲述。由明星出演文物背后的故事,由素人
受众了解到清朝时期大克鼎壁内的铭文是青铜铭 嘉宾讲述文物在现今生活中的状况。文的典范,使受众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物及其历史
在表演明星的选角上,《国家宝藏》充分权衡 的了解。馆长专业解读环节的设置,使得节目的 了当前传播环境下受众的审美口味和文化诉求.
叙事结构达到平衡。既重视选取当红流量明星以达到综艺效果,同时 (三)传播方式:以综艺外壳打造文化内核又兼顾文博类节目的教育引导作用。第一期第三 传播内容的创新还需要全新的传播方式予以
场展出的国宝是被誉为“中华第一古物”的陕西石 体现。在传播方式上,每一期《国家宝藏》都将甄 鼓,出演嘉宾是香港著名演员梁家辉。早在1982
选出的经典文物所承载的历史记忆、所蕴含的人 年,梁家辉因拍摄电影《垂帘听政》与故宫结缘。 文精神及其所展现的大国风范,浓缩在90分钟
梁家辉说:“香港和陕西距离很远,陕西话和粤语
里,通过“前世传奇演绎”与“今生故事讲述”两条
的差别也很大,但是我们能够彼此理解、彼此认 主线,以古人之规矩,开时代之生面,赋予文物以
知,就是因为汉字。它是中国人的精神,是中国人 新时代的光芒,真正让文物“活起来”。的根,是它把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紧紧连接在一
1.前世今生的演绎与讲述起。”节目选择与故宫有渊源的香港演员梁家辉来 《国家宝藏》中的经典文物被赋予了人的思
守护石鼓,不仅表现了梁家辉对中华文明的认同,
想、情感与故事,文化自信也通过文物的展现,从 还传递出节目对流传千年的文化的共同信心,寄 抽象化、虚拟化变为有形化、可感知化.从而得以 予了对民族团结、民族繁荣的美好希望。直观地呈现出来,这是《国家宝藏》最大的亮点。
在讲述嘉宾的选取上,《国家宝藏》节目组充
从传播学角度看,文化自信的有效传递得益于明
分贯彻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准 星对文物前世传奇的演绎和嘉宾对文物今生故事 则。如果说明星的表演是对中华文明的弘扬,那 的讲述。么嘉宾的讲述与展现则是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今的
首先,文物前世传奇演绎,以挖掘背后故事为
传承与转化。节目第七期第一场所展出的文物是 中心。《国家宝藏》以文物作为传播载体,串联起
秦朝的商鞅方升,反映了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这一
古往与当前,用一个个文化符号串联起时间长河
历史进程。讲解嘉宾通过讲解女蝎伏羲手中的计 中的历史,以民族过往映射当下的状态与足迹。
量工具“规”和“矩”,引出中国计量的历史、计量工
演绎明星的选取兼具娱乐性与严肃性,并充分考
具的变迁史,指出作为度量衡的商鞅方升虽然只 虑明星的演绎经历与其所守护文物之间的关联, 是简单的计量工具,但它反映出“求精准、度万物、
哪一件文物由哪位明星来守护才最为贴切,都需 量天地、衡公平”这样一种广博的胸怀和求精求准 要经过精挑细选。如千里江山图的守护人李晨,
的敬业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对一个统一法度的齐 是地道的北京人,他对故宫的感情也非常深厚,有 心协力的遵守和维护。商鞅方升以小见大,折射
多次扮演古装角色的经历;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守
出的正是统一的社会标准对人民生活的意义,以 护人撒贝宁,有北大法学的专业学历,非常适合扮
及无数的科研工作者对科学高水准的追求和对边 演秦朝律令官员“喜”。这样一来,明星与文物之
121新闻传播学2019 年潘高,等/《国家宝藏》文化自信的传播学解读第4期间的高关联度能够最大程度地还原文物背后的历 史事件,精准地传达意蕴,从而引发受众共鸣,唤 起受众内心对文明的认同,继而巩固和增强文化 自信。其次,文物今生故事讲述.以传递民族精髓为 中心。《国家宝藏》为每一件宝物找到一位讲述
者,由他讲述出一段赤诚的今生故事。如第二期 节目中的“越王勾践剑”,讲述这把剑的今生故事 的是湖北省博物馆文保中心主任江旭东,他讲述
了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对越王勾践剑展开二次研 究,运用精密的现代仪器开展科学实验,开启了研 究越王剑的新大门,从科研角度赋予了越王剑崭
新的面貌。在科学手段下,越王剑的身世与工艺
不再是秘密,也正是在科学手段的辅助下,我们才
能了解越王剑的细节与全貌。各种文物的前世传
奇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文物今生故事的讲述者 也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这体现了节目对中华文 明的尊重、肯定与深厚的人文关怀。2.传播形式的创新与糅合《国家宝藏》对文化自信的立体性建构体现在
对节目传播形式和传播语态的创新上,呈现“专业 性与娱乐性协调统一,观赏性与传播性兼具”页的 特点。该节目一改以往“娱乐至上”的真人秀综艺 形式和纯粹传统的电视记录式语态,融入移动互
联网时代的流行元素,在照顾现代受众审美情趣
的同时承担起文博类节目应有的价值担当。首先,把握文化回归趋势,改变市场同质化状 态。从电视节目的制作和发展规律来看,受众的
文化回归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我国的综艺节目市 场正处于“从唯娱乐化向’娱乐+文化'转型”阪时 期。在前些年娱乐节目高度竞争时期,“新歌声” “好声音”“去哪儿”“回来了 ”等音乐类、亲子类
“快餐式”真人秀充斥文化节目市场,这类节目 所显现的“速食化”、同质化问题影响了广大受
众的精神食粮需求和综艺文化市场的发展。 《国家宝藏》作为文化综艺类节目中的“一股清 流”,以优质的原创内容、深刻的文化传承、年轻
的话语形态、流行的传播形式掀起了一股文化 热潮,成为新型综艺文化节目的风向标。综艺
的外壳、文化的内核、记录的气质成为《国家宝 藏》独一无二的文化标签。其次,立足“一带一路”倡议,以文化自信推动
122开放。“ •带一路”作为中国开放胸襟、拥抱全球、 坚定全球化发展道路的伟大倡议,推动着我国文
化建设的转型与加速。在这一时代命题下,作为 先锋者的《国家宝藏》为综艺文化节目领域的改革
与转型树立了好典范。以精选文物作载体,向前 追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传奇历史,弘扬中华文化
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向后展望中华民族创新 发展社会进步的美好明天,传承中华文化的与时 俱进和时代特色。《国家宝藏》宽阔的视野上升到
国家的战略层面,充分展现了文化自信与大国担当, 也彻底激活了受众群体一直潜藏在心底的对于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赞赏与信心,为中华文明从“自信” 走向“他信”、迈向全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文化类综艺节目的颠覆与突围《国家宝藏》的热播,正是传受双方文化自信 觉醒、认识历史、认同文化的重要体现,同时也让 我们看到处于转型关键期的文化创意市场与产业
的职责和重任之所在。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物质 生活提高的基础上,人们对精神产品的需求和对
文化生活的品质要求在逐渐提高,综艺节目的繁
荣应运而生。在2004年以超级女声、快乐男声为 代表的真人选秀节目掀起火热的全民选秀狂欢之 后,迎来的却是文化节目市场的沉寂与反思。短暂的沉寂之后,以2012年《中国好声音》和
2014年《奔跑吧兄弟》为代表的综艺真人秀节目
开启了抢夺国外成熟综艺版权大战,耀眼的嘉宾 阵容、有趣的环节设置、明星私下生活的公开,这 些真人秀极大满足了受众的娱乐需求与窥探心
理,引发了受众的热烈反响。短短三四年时间,高
价引入国外版权的综艺节目迅速充斥市场,不仅 引发了爱奇艺、优酷视频、腾讯视频等视频网站间
的“烧钱抢版权大战”,还导致大量同质化、唯娱乐 化的节目充斥市场。一些以消费需求为导向、极
力鼓吹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的节目.缺乏思想深
度、精神高度和文化厚度,其价值观念严重腐蚀了 文化自信,使本来就具有碎片化审美、频繁关注点 的移动互联网受众出现了“对过度的生产和消费
压倒一切的需要,反对现状的内心向度被削
弱”〔呵的单向度倾向.更给广大受众的审美带来
T损害与破坏。新闻传播学2019 年潘高,等/《国家宝藏》文化自信的传播学解读第4期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的横空出世,将中华 五千年文明以大家都喜爱的方式呈现出来。如果
说节目强调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与时代特征, 那么节目传播方式本身就是区别于以往的一种现 代化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与**总书记在十 九大报告中强调的“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国家宝 藏》节目为传统的电视媒体带来两个显著的“颠覆 与突围”效果:其一是凭借高收视率重新夺回了部
分市场份额.口碑极好.借此完成华丽的颠覆与转 身;其二因为《国家宝藏》的现象级传播效应,为互 联网媒体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带动整个文化市场
转型与升级,使综艺节目市场呈现向文化、向内涵 靠拢的良好态势,对于除央视以外的其他媒体而
言,这是一次整体上的颠覆与突围。中央电视台 作为最具权威性的国家话语平台,《国家宝藏》在
流行与文化、传承与传播上的成功,是我国文化自 信的具体体现,更是现代媒体应承担的责任所在。在新的时代命题下,以央视文博类节目《国家 宝藏》为代表的系列文化综艺,开启了“用综艺包 装节目,用文化打造内核,用价值塑造自信”的综 艺新业态。文化认知、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是当代
传播体系下构建文化自信体系的三重维度,同时
也是《国家宝藏》节目制作的出发点。清华大学新 闻与传播学院尹鸿教授点评道:“文物讲述故事,
故事浸透文物,明星与戏剧形态结合,实现了文化 类节目从抽象感受到具象表达的转化,国宝为载
体,回望历史,诠释文化,可以说是真正中国式的 节目创新。”:\":中华泱泱五千年文明,需要以综艺
外壳、文化核心加上流行元素点缀这样的新面貌 出现在多维审美层次的受众尤其是青少年面前, 真正实现用新方式讲好我们自己的故事,用新途 径塑造属于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参考文献][1]
周鸿铎.文化传播学通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
社,2005.[2] 李宗桂.在弘扬优秀传统中坚定文化自信[J].学习 月刊,2015(23):24.[3] 赵聪聪.新时代文化自信面临的挑战及战略选择
CJ1 理论导刊,2018(5):83-89.[4] 冯静•张锐.理解文化自信的三重维度[J].理论导
刊,2017(4):75-79.[5] 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
2010:514.[6] 姚璇.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播与传承:以《国
家宝藏》为例[J]・出版广角,2018(4):53-55.[7] 张步中,李晨.叙事学视角下《国家宝藏》创作特色 探析[J].电视研究,2018(4):41-43.[8] 宋伟.以综艺之力促文化自信:以《国家宝藏》为例
LJ1西部广播电视,2018(5):11 + 14.[9] 郦波.从央视“大会”系列看电视节目的文化自觉与
建构[J1电视研究,2017(9):8-9.[10] 马尔库赛.单向度的人[M].张峰,译.重庆:重庆出
版社,1988:11.[11] 尹鸿.新浪微博]EB/OL]. [2019-03-09]. https://weibo.
com/image? refer_flag = 1001030103_&is_all = l&is_
search = 1 &key_ word = % E5% 9E% BD% E5% AE% B6%E5%AE%9D%E8%97%8F#_0.[责任编辑:易奇志]1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