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思政教育如何融入学生的生活中

来源:汇意旅游网
智库理论 智库时代 思政教育如何融入学生的生活中

胡 杨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 200237)

摘要:在全球一体化经济发展过程中,外来文化不断涌入我国,对各个阶段的学生思想意识、行为等产生影响的同时,也使得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加强思政教育工作迫在眉睫。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有志青年在各个岗位贡献自己的力量,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目标。所以,加强学生思政教育,以此强化综合素养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围绕思政教育如何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展开讨论,通过多种方法强化思政教育,为学生生活加强思政教育提供参考依据。关键词:思政教育;学生;生活中图分类号:D412.62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2096-4609(2020)02-0186-002

思政教育是各个教育阶段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思政教育,可以强化学生思想、规范行为,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的同时,还能增强学生德育素养。通过思政教育的学习,学生会更加重视自身的发展空间,在学习和生活中会制定目标,通过不断地学习,努力完成目标,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等,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1]。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强化课堂教育

学生在校园进行学习和生活时,课堂教育是引导学生形成学习意识、培养学习素养重要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日常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地融合思政教育,为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让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进而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学习意识以及情感态度,让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以此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学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首先应强化教师的思政教育理念,鼓励教师采用创新教学方法,对思政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贯彻和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现有的教学资源基础上,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进行思政学习的重要意义。

思政教育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思政教育具有的渗透性特征,在每个学科中都能围绕思政教育开展教学工作。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良好的思政教育融入意识,结合本学科教学目标,渗透思政教育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思政教育的特点,通过思政教育学习感受该学科蕴含的精神价值以及情感意义。

例如,在特殊时期的初中阶段,对体现出强烈个性的初中生而言,为做好初中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学校应在各·186·

个学科教学中,将思政教育内容渗透其中。如在讲解人教版初中语文初一下册《黄河颂》一文时,教师带领学生保持高昂的热情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中,体会课文中表达出的爱国主义情怀。随后,组织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觉进行自由畅谈,完成课文阅读后,教师应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出课文中赋有的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奋斗精神以及文化内涵,以此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其中,有利于学生拓展精神视野,还能由衷地感觉到作为英雄的中华儿女产生的自豪感,以此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奋斗终身。

二、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思政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为学生构建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并采用信息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亦可让学生的情感融入到思政教育中,并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中,对思政学习充满热情。学校在采用不同形式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发展原则,遵循思政教育的发展规律,使学生在丰富的、赋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活动中,感受到进行思政学习的乐趣和重要性,以此由思政教育产生新的发展目标,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精神、情感需求。学生将内心中对思政教育的学习热情展现出来,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思政内容的主动性,有助于思政教育顺利的开展,促进学生思政素养的发展。进行思政教育时,教师应将思政教育中具有的兴趣点与学生的兴趣点相融合,建立紧密的联系,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时刻领悟思政教育具有的意义。学生展现出良好的学习兴趣,在遇到困难时会产生敢于克服的勇气,使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无畏挑战,这正是开展思政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采用创新模式,让学生愿意进行思政学习,才能保证思政教育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可用“感恩父母”为题开展思政教育活动,教师要求每名学生将自己与父母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记录下来,然后用自己的话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在活动中,使用《感恩的心》歌曲为背景,在活动中组织学生欣赏与感恩有关的故事,如《秋天的怀念》《父母的话》等,引导学生的思想产生感恩意识,要求学生站在父母的角度,感受父母对我们所做的事情,由此增强学生对父母的关爱意识,从而产生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父母。通过主题活动渗透思政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具备良好的思政素养,不仅能对父母保持感恩的心,还能与教师和同学保持和谐的关系,有利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

三、借助信息技术󰀃渗透思政教育在社会和经济法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带动各领域发展重要的载体。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引入信息技术并积极地渗透思政教育内容,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进行思政知识学习。教师和家长应正确看待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既能拓展学习视野,丰富学生情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主动的学习意识,还能强化思政教育具有的优化教学环境、提升教学效率等优势,以及培养学生政治素养体现出的价值和意义。

使用信息技术渗透思政教育内容时,教师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在建立网络化思政教育体系的同时,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思政教育:第一,教师应使用微信、QQ等工具建立交流平台,将日常生活中具有思政教育特点的内容上传到群内,并对时事热点以及关注的话题,

智库时代 或者重大的改革举措,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让学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在近日举行的第七届军人运动会。老师可通过热点新闻以及时政要闻的讨论,在思想碰撞中产生利于学生发展的思政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意识和生活态度,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和家长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动态,在发现问题时可以及时处理;第二,有效的引入信息技术,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以微信、QQ等交流工具为载体,让教师和家长可以进行及时的沟通,使学生学习和生活存在的问题在交流中得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多数愿意将观点在网络上表达出来。教师和家长应借助信息技术,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并通过交流给予学生足够的重视和关心。在交流时,一定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与学生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才能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开展思政教育提供参考依据,采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政意识。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采用的交流方式各不相同,以性格内向的学生为例,在与这类学生交流时,使用微信等工具可以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谈,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敞开心扉,有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深入推行,让学生可以转换身份,站在教师和家长的角度,正确看待自己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理解教师和家长殷切的希望,从而在学习时保持良好的状态,以此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

四、围绕纪念活动󰀃开展思政教育教学工作

学校应在重大纪念日,组织学生参

与到纪念活动中,以此开展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在纪念活动中,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在调动学生学习参与活动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可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活动中学生会摆脱课堂的束缚,近距离感受活动中具有的思政教育意义。

许多重大纪念活动,不仅可以重温历史,而且还能增强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的凝聚力,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深刻领悟今天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会受困于课堂,无法摆脱被动的学习状态,这不易于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学校和教师应面向未来,将思政教育与纪念活动建立和谐发展的关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思政意识,感受学习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每次的重大活动,都是开展思政教育,增强学生思政理念,完善教育体系的核心。所以,积极利用重大活动,根据思政教育要求制定合理的活动方案,在活动中突出思政教育目的,培养学生形成优秀的品质,包括探索品质、持之以恒的信念以及乐于奉献的精神等都是生活中的思政教育手段。

例如,在2019年庆祝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大活动中,教师可要求学生必须在10月1日收看阅兵仪式和庆祝游行活动,在收看时将自己的情感通过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然后,教师将学生的文字内容张贴在学校的宣传栏内,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同时借助活动深刻感受到祖国强大,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使学生更加珍惜生活和学习,让学生丰富内心情感的同时,将自己热爱学习、

智库理论 热爱生活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表达出来,既能体现出思政教育具有的教育效果,还能带动身边的学生积极的进行学习和生活。

在新形势发展背景下,增强学生的思政意识,培养学生的思政素养,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重要的精神力量,对于每个阶段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应给予思政教育工作充分的重视,鼓励学生进行思政学习,以积极的态度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各个教学工作中,如此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的同时,还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发展背景下,我国各个阶段的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努力将思政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政氛围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发展意识。

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借助信息技术、重大活动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政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可以更加深刻理解思政教育具有的重要意义,以此促进学生思政素养的发展,强化学生思政意识,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

子行.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14.

[2]葛寒.倡文化育人,加强思政教育[J].2008(2):571-572.

【作者简介】胡杨(1984-),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政、本科生党建。

(上接第164页)三、结语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中国不断走向世界,旅游业日益繁荣,景区公示语英译越发重要。景区公示语准确的英译,能够吸引外国游客,促进旅游业发展,进而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译者可以根据翻译目的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根据本文的研究,对于景区公示语英译,译者应以目的论为指导,结合目的论的三大原则,即目的原则、忠实性原则和连贯性原则来处理这类文本的翻译。本文仅抛砖引玉,借用目的论框架研究景区公示语英译,借此希望学界加大对景区公示语的重视,拓展相关研究维度。

【参考文献】

[1]Nord,Christiane.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 [M]. Amsterdam-Atlanta,GA: Rodopi,1991.4.

[2]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曹明伦.论以忠实为取向的翻译标准——兼论严复的“信达雅”[J].中国翻译,2006,27(4):12-19.

[4]陈小慰.对德国翻译功能目的论的修辞反思[J].外语研究,2012(1):91-95.[5]范祥涛,刘全福.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J].中国翻译,2002(6):27-30.

[6]贾文波.原作意图与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2002(4):32-35.

[7]马红,林建强.功能翻译理论与其翻译原则和方法[J].外语学刊,2007(5):118-120.

[8]万华.公示语翻译:问题与规范——以某5A风景区公示语英译为例[J].上海翻译,2017(3):38-45.

[9]张锦兰.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2004(1):35-37.

[10]朱耀先.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7(4):8-12.

【作者简介】赵丹丹(1997-),女,翻译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首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变译理论视阈下莫言小说英译变通手段研究——以葛译《生死疲劳》为例”(JGY201903);湖南省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基于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的《楚辞》英译研究”(CX20190866);吉首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翻译诗学理论之红色文化翻译与对外传播研究——以许渊冲《毛泽东诗词》英译本为例”(19SKY65)阶段性成果。

·18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