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0篇)

2020-05-09 来源:汇意旅游网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情况。

2.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3.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4.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新设计

教学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本教学设计意在打破这样的程式,利用多媒体创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自己去悟诗、品诗,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使其学会鉴赏诗词。

本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情分析

初中时学生就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饮酒》等作品,对陶渊明及作品风格有所了解,有了这样的基础,这首诗的解读就会更加容易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过程5.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

一、导语

古代文人寒窗苦读,通过金榜题名、出仕,然后实现治国、平天下、济苍生的宏伟抱负。这可谓是古代文人特有的一种“情结”。可是,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出仕多年后,毅然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又是怎样的生活状况?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

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三、解题

1、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2、为何归来?

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B、守拙归园田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思考:(1)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来分析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这些乡村平平常常的事物,到诗人笔下却组成了一幅优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像世外桃源一样。诗人怎样点石成金,化平凡为神奇的呢?我们来品味写景诗句的语言美和情境美。(出示鉴赏提示)

学生讨论诗句“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分析景语,体会情思。师生总结本诗情景交融的意境。.教师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古典诗歌以抒情为主体,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把情景交融作为创造意境的基本要求。读者解读诗歌、鉴赏诗歌,正是要通过揣摩诗句,借助想象,再现情境,鉴赏融注了诗人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才能身临其境,领悟到诗歌的韵味、情趣。

(2)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诗人从自己的本性出发,写自己热爱田园,之后写到田园美,然后表达了自己愉快、

舒畅的心情,对归返田园生活做了总结和赞美,同时也对官场做了否定。

4、归去如何?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自由、安逸、喜悦。

思考: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什么主旨?

五、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训练:试以陶渊明自己(或朋友)的口吻来叙述课文。

六、探究

(1)你怎样看陶渊明归隐这件事?你是否赞赏他的做法?

(2)在当今社会,也有人远离喧嚣的都市,选择隐居的生活方式,你又怎么评价呢?

七、布置作业:背诵全诗

板书:

《归园田居》

陶渊明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3.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2.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2.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二、教学重点

1.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1.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四、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4.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语:期中考作文以“学会放弃”为话题,通过这次作文,我们懂得,取与舍贯穿于人的一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弃,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出仕多年后,毅然地与官场彻底决裂,选择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的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

(二)简介陶渊明,并解题

《归园田居》是一组诗,共五首,歌咏田园生活之乐。写于辞官归隐的次年。此诗为第一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叙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轻松喜悦之情,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三)诵读课文

(1)范读正音并提示五言诗朗读节奏(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2)指名学生朗读,并加以评价。

(3)听录音,然后学生自由朗读。

(4)全班分成两组进行朗读比赛。

(5)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四)讨论鉴赏

1、提问:诗中哪些诗句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诗眼或关键语句并分析)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

尘网羁鸟池鱼

厌恶官场生活(樊笼里)

向往田园生活(返自然)

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归园田

2、提问:哪些诗句描写乡村田园生活?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七八间”等诗句。

3、提问: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图景有什么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让学生以四人一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

农田草屋

榆柳桃李简朴幽雅

远人村安详悠闲

墟里烟(动静结合)

狗吠深巷宁静和平闻

鸡鸣桑树(以动衬静)

无尘杂闲适自在感

有余闲

总之,这些诗句,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

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小活动: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或导游,根据本诗你打算怎样向客人推介“乐陶陶农家游”这项服务?

(五)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1、从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

2、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3、成因分析: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使他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几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率性自然。

(六)全班同学朗读课文并练习背诵

(七)作业

1、课外探究: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提示:

(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2)彻底悔悟。

(3)也许是一种托词.

2、比较阅读《归园田居》和《短歌行》

提示:

(1)进取与隐退的对立。

(2)文学有着广阔的胸怀,只要是美的,都有价值。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尘网羁鸟池鱼

厌恶官场生活(樊笼里)

向往田园生活(返自然)

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归园田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田园诗歌的特点;

2.品味《归园田居》中的景物描写,体会田园生活之美。

教学重难点:

品味《归园田居》情趣和田园生活之美,通过品味田园之美去读懂诗人对于黑暗官场和混浊社会的厌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PPT展示QQ农场游戏画面、农家乐画面)

问:大家玩过这款游戏没有?

偷菜游戏是近年来风靡全国的一款网络游戏。游戏营造的童话式的田园风光,虚拟的

种菜、除草、摘取、收获等田园劳作,满足了人们对于理想中田园生活的向往。除此之外,有的城市居民在郊外土地种菜,还有的热衷于农家乐旅游等,这些都说明了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喜爱,虽然很多人身在都市,心在田园,但是我现在还没有听说过有谁完全抛下城市生活,彻彻底底地投身农村生活的。但是早在东晋时代,有一位诗人,却抛却官场,实实在在地投身农村生活。这位诗人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回归田园生活之后写的一首诗《归园田居》。

(PPT展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示范朗读带,学生齐读

2、范读并正音,请个别同学朗读,教师引导学生读时注意情感的把握。

3、文章大意疏解。

三、讨论鉴赏

“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归”,明确告诉我们作者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他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后如何?请同学们根据这三点,齐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怎样分层次。

1、为何而归?

原因有二: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1: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和“池鱼”,是陶渊明的自比,一再说明自己误入官场,渴望自由,迫切回归农村过着自在的生活。这两句是名句,请同学们划起来。所以诗人决定要“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要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安守本分地回家耕种田园。

2、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小结:第一层归园之因:写作者的个性思想,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思考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二层,划出诗人描写了哪些田园景物?描绘出了什么样的田园生活?怎样描写的?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这些都是农村生活常见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新祥和的美好画面。在这画面上,有近有远,有静有动,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这幅场景让我想起《桃花源记》里面的句子,大家说是哪几句?提示学生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

乐。”(《桃花源记》)

这几句诗有视觉描写(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也有听觉描写(狗吠、鸡鸣),有感觉描写(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描写空间顺序是从近景到远景(近景有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景有村庄、炊烟),描写手法有以声衬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板书)

思考:“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虚室”指空房间,怎么理解呢?

明确:归隐田园之后,少了一些人际关系,断绝了与官场上的人员的来来往往,房间显得更加空静。“余闲”少了客套应酬之事,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无尘杂、有余闲”中的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清闲,自在。《陋室铭》中有一句话非常相似:“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其实这都是在远离官场、远离世俗后得到了一种清闲、平静的生活。这一句是“归园之乐”的点睛之笔。

思考2:从陶诗中景物描写看,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明确:诗人通过对农村平常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情景交融,也可以说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

关于陶诗中情景交融的手法,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得很精彩:

从这一段景物描写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

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鸣,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因为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的时候并不是随意地摄取田园生活的景象,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引自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请同学再次朗读,争取背诵描写田园生活的句子。

3、归后如何?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樊笼”和“自然”分别指什么?

樊笼,比喻昏庸浑浊的官场,人受到了束缚;自然,指田园,又指自然本性。

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使诗人有一种愉悦感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像是长久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返回到大自然了。

课堂小结:

思考:有人称陶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大家说是为什么?

明确:“百世田园之主”是说陶开创了田园诗派,“隐逸之宗”是说他向往并归隐田园。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园田居》,诗人既写了自己的田园之乐,也抒发了自己的归隐之感。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并借景抒情,表

达了自己归隐之后愉悦的心情。大家再自由朗读,重点体会文章写景的诗句,争取在课堂上背诵这首诗。

四、延伸拓展

公元5世纪,中国诗人陶渊明离开官场,归隐田园,开创了田园诗一派;公元19世纪,美国有一位作家亨利·梭罗,也来到一个大湖边,开始了隐居生活,并将自己的隐居生活经历写成了一本风靡世界的书,有没有同学读过或者听说过?老师选取了其中两个写景的段落,大家跟我们这首诗对照着读一读,看看它们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大家读完可以分小组讨论。

根据同学讨论的结果,引出白描与细描两种不同的描写方法。

白描:描写景物的时候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不加任何词语修饰,不矫揉造作,一切自然而就,体现事物本色美的描写。陶诗就属于白描。

细描:抓住事物主要特征进行细致深入的刻画,文字优美细腻,多用修辞。(注意与细节描写相区分,细节描写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描写)《瓦尔登湖》就使用了细描,作者很注重湖水颜色变化的描写,而颜色的变化是非常细致的,作者用了细描的手法,精雕细刻,深刻细腻,多方烘托和渲染,使用了大量的比喻等修辞,文字丰富,句子优美,将色彩的变化真实自然地表现我们的面前。

陶诗使用白描,简笔勾勒出景物轮廓,留给读者想象空间;梭罗细致展现,湖水的颜色变化跃然纸上,两者各有千秋,都值得我们学习。

五、作业:

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要求使用白描或者细描的手法,字数不少于300字。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学设计 篇4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陶渊明的田园诗的特点。

⑵会分析诗歌的情感;能简单分析诗歌的炼字。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朗读、背诵诗歌,加强对诗歌的鉴赏。

⑵指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如意象、意境的分析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归园田居》中陶渊明的情趣和农家生活之美。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如意象、意境的分析等。

2、会简单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能结合自己的体会来鉴赏诗歌。

3、品味《归园田居》中陶渊明的情趣和农家生活之美。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解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相关知识介绍

1、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格。)

2、《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归去来兮辞》等诗文描写了田园生活。

3、陶渊明的诗歌喜写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

4、明确: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题材,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朗读、探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归来?

⑴明确: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

①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②彻底悔悟。

③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

⑵明确: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5、学生反复吟读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体会诗中的意象,构建优美富有情趣的田园意境。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小结: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而是由这些具体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板书:

摈弃世俗、回归自然→田园景色、至美至乐→本性复苏、心旷神怡

三、问题探讨

1、《归园田居(其一)》里描写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2、仔细品味下列陶渊明的诗句,说说它们在动词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⑵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其一)》)

⑶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拟古(其七)》)

⑷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和郭主簿(其一)》)

⑸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设题意图:品味语言,发挥联想和想像,揣摩诗歌的妙处。)

3、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讨论、交流:能从《归园田居》诗的学习中,谈谈你所感受到的陶诗的艺术风格吗?

小结:诗人描绘的是常景,抒发的是真情,阐释的是至理,挑选的是易字。常景、真情、至理、易字,这就是陶渊明的艺术情趣,这就是陶渊明一生的艺术写照。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主做小结。

五、布置作业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⑴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⑵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目标:通过学生对诗歌的审美领悟,绘画出诗歌的诗意图,由此促进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方法目标:以引导为主,学生体验为辅,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诗歌的鉴赏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从而加深学生的文化积累,领悟诗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精神,同时要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诗中形象及描写手法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习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考勤

二、导入:师:初中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

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生: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生: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生:热情好客,淳朴。

同学们,还记得在你们初中时学过一篇散文,其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那篇诗歌是什么,作者是谁,还记得吗?(《桃花园记》,陶渊明),诗人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那么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那么这篇诗歌跟《桃花源记》一样?又是要反映什么呢,还是纯粹的写作者要归田当农夫的单纯愿望呢?

三、简介作者: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时期是一个政治高压的时代,,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因此,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他还有一个称号叫“五柳先生”,缘由是他家门前有五棵柳树。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而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背景,体会诗歌中优美的田园风光,感受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学生能够提升有感情阅读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提高提升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人生态度,培养热爱自然风光,热爱生活的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诗歌所呈现的意向,体会作者对待生活恬淡乐观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采用温故知新法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桃花源记》。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王国般令人神

往的地方,景色宜人,安宁祥和,我们可以从《桃花源记》中体会到作者陶渊明对于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一首山水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是东晋时期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2、教师范读,学生标注读音停顿,并注意朗读的情感。

3、学生朗读诗歌,并运用手中的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解决生字词、疏通文意。

4、诗歌标题中哪一个字最重要?(“归”)通过这个字,可以看出诗歌分为几个部分?(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何而归第二部分:归向何处)

(三)深入研读

1、作者从何而归?从文中找到答案并分析。

学生:作者从尘网与樊笼中归来,将官场生活比作尘网,将曾经无法逃脱的束缚比作樊笼,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俗官场的厌倦与憎恶,所以想远离归隐。

2、作者又归向何处?从文中找到诗句分析。

学生:“守拙归园田”,作者归向田园,享受于美好自然的田园风光。

3、作者笔下的园田有什么样的特点?画出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并选取你喜欢的意向进行分析。(小组讨论)

学生:明确:

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

远处: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色彩:桃红、柳绿,环境幽雅美丽

声音: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

4、通过作者所描写的田园风光,可以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诗歌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对自然风光的沉迷与喜爱,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憎恶,对于自由执着向往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

组织朗读比赛。(以语文学习小组为单位,各组推选一位组员参加比赛,教师使用多媒体播放轻柔舒缓的配乐,学生进行配乐朗读,力求声音洪亮,情感丰富,要体现出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比赛结束后评选最优秀的选手并给予表扬和鼓励)

(五)小结作业

1、小结:(带领学生主动回忆与总结)本节课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2、作业:阅读《归园田居》(其一)其他组诗,体会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并以作者自述的角度写一篇400字短文,下节课交流。

六、教学反思

本篇诗歌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所展现的意向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所找到的诗句和特点各不相同,也会出现偏差,所以在学生讨论时,我会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引领学生找到正确的分析方式与着重点,使课堂设计能顺利实现和进行。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

2、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3、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联想法、点拨法、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营造气氛

课件展示环境优美,和平安宁的图片。师生共赏,由优雅安宁的世外桃源,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要求:注意拼音节奏。

2、自由朗读。解词释句

3、词语小测试。

三、研读赏析,解读文本

1、品读

一读:读出农夫的无奈和辛苦。

(草盛苗稀,晨兴月归,夕露沾衣)

二读:读出耕者的乐观和坚定。

(理秽荷锄,精心侍弄,衣沾不惜)

三读:读出诗人的情趣和愉悦。

(带月晚归,悠然惬意)

四读:读出隐士的洁身守志。

(淡泊名利,超凡脱俗)

2、解读陶渊明的性格志趣

四、拓展探究,加深理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

五、练习设计,巩固知识

六、深层思考,升华思想

1.评价陶渊明。

2.探讨:你欣赏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吗?

如果陶渊明生活在当代,他还会隐居起来吗?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

课文解读

陶渊明于公元405年辞官还乡,从此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为诗史上的名作,对后世的山水田园诗影响深远。课文中所选的是第三首。

《归园田居(其三)》记晨起至晚于南山为田豆锄草,在辛勤劳作中抒发自己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恬静愉悦的心情。但与其它诗作对比来看,这里的“愿”有它特殊的的内涵。陶渊明宁愿归乡务农,也不肯出卖灵魂换取荣华富贵,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知识分子的清高与正直的思想品格。

这首诗语言朴素无华,不事雕饰。然而却在平淡的外表下,包容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一颗纯净逸世的诗心。如青山、豆苗、绿草、狭道、月光、露珠,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一经诗人的笔触,就充满美感,流淌着一种古朴醇厚的涓涓诗意,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淳美的意境当中,使“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而这正是此诗的重要特色。

点评:课文解读,是老师备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解读要富于个性,为课堂教学服务,有所取舍,并不是照搬教参,或堆砌网络资料。好的课文解读,全面、准确、深刻,富于创见,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论文。这里的解读,简明扼要,抓住了特点,既介绍了时代背景、创作过程,又分析了诗歌内容、写作特点,为课堂教学内容“教什么”奠定了基础。

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课教学拟据课标来进行设计:以朗读把握诗歌重点词语切入,感知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拓展阅读背景,结合自身生活积累,与诗人对话,感悟体味诗人寄寓诗中的情感。最后,以画面想象读懂意境和诵读演绎情感的形式结束。根据学生特点,本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激趣、朗读、思考、讨论、想象、背诵。总之,不仅要让学生的品味欣赏始终在老师的引导和指导中,更要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思考、展示的天地。

点评:教学设想,呈现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展示教师的理论素养,描述教学设计的思路,谋划教学各个环节,策划教学重难点如何突破等等问题,不仅要说出“教什么”、“怎么教”,更要揭示“为什么这么教”。这里的教学设想,依据新课标的有关理念,因文而异,因材施教,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思路清晰。尤其是“激趣”等6种教学方法,切合文体特征,富于实效。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并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2、学会抓住重点词语感知理解诗歌内容。

3、想象画面读懂意境,了解感受陶诗的语言风格。

4、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感悟诗人的归隐情怀。

点评:教学目标明确,虽然没有明确出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词语,但以上四点,涵盖到了这三维目标的理念。作为大赛教学设计,明确出现“三维目标”的词语,注意对应安放,将会更醒目、明晰。

教学重点:

感悟诗人情感,读懂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透过语言的表象,感悟诗人的隐逸情感。

点评:教学重难点的设计合理,根据古诗的文体特征,以“情感”“意境”的学习理解为重难点,实现突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课前预习:

学生: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教师:

①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营造良好的学诗氛围。

②准备有关陶渊明的生平作品资料,以便引导学生深层次理解课文。

点评:课前的预习和准备,师生两方面安排得当,培养学生动手搜集相关作家、作品以及时代背景等资料,是提高检索、查阅资料能力,也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基本功。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则是赛课者的必备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屏显田园风光图片,配乐。)

播放完毕,师生交流观看感受。

师:在古代,第一位选择弃官回归乡村田园,过着隐居生活的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是否像我们感受到的这般美好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的著名诗篇《归园田居(其三)》。

(板书:课题、作者)

点评:设置情境,导入课文。展示田园美景,提示陶渊明的生活,导入很简洁。

二、整体感知

1、释题

①提问:“归”、“居”、“归园田居”的意思是什么?

②其关键词是什么?(归)

交流:诗人从何而归?(官场)归向何处?(田园)

完成板书:

官场田园

点评:释题,抓住了关键词,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板书十分形象、简洁。

2、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畅。读出节奏,注意停顿。提示易错读音:秽(huì)荷(hè)

点评:古诗,要多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是第一步。尤其是多音字,要提示清楚。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才深入感悟、赏析。

3、理解诗歌大意。

诗人回归的生活如何?请同学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说说诗歌大意。

点评:理解诗歌大意,不等以逐字逐句翻译,而是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述说。这样就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4、把握诗中需重读的词语,理解诗歌主要内容。

①交流:这首诗中哪些词语应读成重音?

②师范读,生听读圈画。

③交流:老师把哪些词语读成了重音?(种豆、草盛、晨、兴、月、荷、狭、长、夕、沾、不足惜、愿无违)

④你赞成老师的处理方式吗?为什么老师把这些词语读作重音?

⑤学生自由读,感知。

⑥交流明确:这些词语主要强调了诗人回归田园后,躬耕生活的艰辛。

点评:对古诗重点词语的朗读感悟,是教学的重要一环,既培养了语感,也能够欣赏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这里,老师的指导十分细致,有利于学生揣摩、把握。

三、理解主旨

1、过渡:

①屏显:“夏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②与《归园田居(其三)》相比,同样抒写劳作的艰辛,蕴含其中的情感是否一致?

明确:不一样,“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点评:这里用古诗做对比阅读,启发学生思考,理解本诗的主旨。

2、“愿”指什么?联系诗人的个人经历探讨。

导学案: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明确: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点评:探究本诗重点内容“愿”,联系陶渊明的身世,做到了“知人论世”,突出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境界。

3、讨论:为什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屏显)

19岁,遭遇淝水之战;21岁,司马父子擅权;35岁,司马暴政引起孙恩十几万农民大起义;38岁,桓玄杀司马篡位自立;40岁,刘裕杀桓玄,弑杀晋安帝,立恭帝;56岁,刘裕逼恭帝禅位,篡而代之。

明确:一是本性使然,一是现实使然。

点评:继续提出问题,深入讨论。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探究陶渊明弃官归隐的主、客观原因。

4、思考讨论:陶渊明选择了回归,因为在他看来,

(屏显)

这里没有哈腰谄笑,阿谀奉承,有的是,

这里没有钩心斗角,尔虞我诈,有的是。

点评:这里对陶渊明归田园后的认知做出分析概括,启发学生结合诗句思考。思考采取填空回答的方式,进行对比。

5、小结:所以,这位选择在田园栖息的诗人,他在乎的不是劳动的结果,劳动的艰辛,而是这种方式能让他保持清白,不迷失自己的本性,能带给他无拘无束、恬适安宁的心灵体验与享受,让他沉浸于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远中。这就是他的意愿。这也是为什么他面对艰辛的劳作生活不存抱怨,为什么选择回归田园的原因。

完成板书: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追求心灵的宁静自在

点评:教师对“愿”的小结,侧重于对学生前阶段讨论的归纳,起到了强化、点睛的作用。板书的语句,对称、精炼。

四、想象品味

1、过渡:就是带着这种独具的诗心慧眼去审视田园生活,所以,他不同于纯粹的农夫,在这里,他发现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你看,诗人以豆开篇,将人置身于一个优雅自然的环境中。秀丽的山、皎洁的月、狭窄的羊肠小道、茂密丛生的杂草、还有清凉的露水,信手拈来地组合在一起,却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风景画。现在,让我们运用想象去感受这动人的画面。

(屏显)

例如:我通过“带月荷锄归”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暮色四合,山野四周的景物渐渐模糊了。诗人一身粗布麻衣,独自一人站立在田地中。在静谧的月光下,在混着青草芳香的晚风中,诗人结束了一天的劳动,该是回家的时候了。月下的诗人心满意足地肩扛着一副满沾泥土的锄头。轻轻哼着小曲,迈着轻松的步伐,踏上了归家的小路。路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索性就把月光带回家吧。让这份明净永驻心头。

点评:这个环节,运用联想与想象,对本诗进行品味,提供了范例,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提升语言表达力。

2、指导:老师在描述画面时添加了那些描写?

交流明确:景物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屏显)

选择一句或一句以上的诗,发挥想象,描述画面,可添加诗人的神态、动作以及相关环境的一些细节。

试着用这样的句式表达:

我通过_____________这句诗,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这个环节对诗句写作手法的品析,有利于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运用各种描写,想象诗人耕作的情景,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3、生想象、感受、写作。

4、师生交流评析作品。

5、在同学描述想象的画面中,概括画面特点,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6、小结:诗歌的语言风格。

点评:以上几个环节,侧重于想象力的培养和运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培养思维表达力。古诗语言具有跳跃性,概括性很强,启发学生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

来,这种转化,能看出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力的差异,因此,不能一带而过,师生评析、交流、引导,也是不可少的。

五、朗读传情

1、感受古老的吟读方式,注重体会其中的情感流露。

2、丰富读诗方式,可以个人读、合作读;可以诵读、演读、唱读。还可创设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来读。

3、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准备展示。

4、生展示各种形式的“读”。

点评:这个环节,侧重于“读”,不是一般的朗读,而是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读,既有学生组合形式上的,更有吟读、演读、唱读等风格上的。诗歌,本身就是可以把“诗”的语言,化成“歌”的。进入境界的读,有利于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有利于背诵。

六、课堂小结

在读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那颗纯净逸世的诗心。

种豆也罢,早出晚归也罢,夕露沾衣也罢。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但使愿无违”。我们未来的路不会一帆风顺,当我们在梦想之路艰难跋涉时,我们可以用陶渊明的诗来勉励自己——“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当我们的付出得不到丰厚的收获时,我们也可用陶渊明的诗来慰藉自己:“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最后送同学一句话:

“选择自己所爱的,爱自己所选择的”!

点评:小结环节,既紧扣了本诗主旨,也联系当今社会生活,启发学生用“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来鼓励自己,传递了正能量。

七、作业布置

(屏显)

1.用散文的手法改写本诗,注重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

2.朗读《归园田居》组诗。

点评:作业设置恰当,要求明确,做到了读写结合,适当拓展。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学设计 篇9

1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2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课文

在上这节课前,我想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1、如果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

A做官,名利双收B做农民,平平淡淡。

你们会怎样选择?(找一二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不作点评。)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舍和得之间充满的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活动2【活动】出示写作背景。

东晋朝廷:政治腐败、争权夺利、门阀森严、结党营私

官场现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

他的性格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四十一岁时,他就辞官归隐,过上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41岁,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

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

活动3【活动】进入《归园田居》其三的学习

(一)初读:读字音(听录音)

(二)读:读文意

1、这首诗一共有8句,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诗文。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明确: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2、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了多长时间?

明确:锄草。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3、诗的前四句只记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是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就是“早早地起来”;“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肮脏,丑恶解)。第四句说回家已是晚上了。“荷”,担、扛(“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了种豆锄草的劳动情形。

4、第五句中“道”指什么?(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明确: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借夕露沾衣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活动4【导入】读:读意境

读:读意境诗意的躬耕。

本诗那些诗句比较有诗情画意?

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

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可能普通人只是看到了劳作的艰辛,而陶渊明看到却是诗意的田园

(四)读:读思想(讨论)

1、本诗的题眼为?俗话说,眉目传情。同学们看题目,归园田居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题眼:“归”。既然“归”是题眼,标题中也明确地告诉了我们陶渊明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显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围绕题眼,我们这节课将一起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从何而归?官场为何而归?洁身自好归向何处?田园归去如何?田园躬耕(种豆理荒秽)

2、诗中最能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是哪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但使愿无违”“愿”具体指什么?

享受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这里的“愿”具体指陶渊明的生活愿望,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归隐田园,与官场决裂,保全一个完整的自我。

4、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之情。

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五)归纳主题

作者通过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安逸而闲适的农村生活的画面。并表现了他淡薄名利、洁身自好的美好品质。

活动5【活动】心灵碰撞

有人说陶渊明弃官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选择,也有人说他的选择是勇敢高洁的,那么你怎么看?

“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

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

——张铨锡《陶渊明的悲剧及其诗的思想和风格》

教师小结:这些专家的看法仅仅是提供大家参考,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我的看法是: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所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他选择归隐田园,远离污浊官场,独善其身,始终保持自身纯洁,是他人生中最勇敢最高尚最痛苦也是最无悔的选择。因为当时的陶渊明面对的是腐败透顶的官场,物欲横流的世俗,我相信如果在政治清明的时代,陶渊明一定会坚持他少年时“大济苍生”的理想,造福一方吧。

古人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走读书出仕这条道路,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陶渊明少

年时代受家族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普济苍生的壮志。然而东晋社会,不可能实现他的抱负,他在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中感到精神压抑。“达则兼济天下”的路走不通,那就采取“穷则独善其身”的生命态度吧,这是中国文人的选择,也是陶渊明的选择。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

活动6【活动】检查背诵

(八)小结全文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这是陶渊明辞官归田后写的第一篇作品。全诗围绕一个“归”字,抒写了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最终诗人的心情也由归前的无奈追悔变化到归后的释然愉悦,达到了他精神上的超脱,一种自由自在的潇洒境界。

(九)结束语:

同学们,陶渊名生活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选择归隐,他成为文学史上最闪烁的明星之一,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的新社会,国家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十年寒窗苦读,希望大家将来都能够先走出农村,不是不爱,因为爱我们还会再回来建设我们和谐美好的家园。

(十)布置作业

将其改写成更散文。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学习诗歌素描,以写促读。

【教学重点】

对《归园田居(其一)》进行素描。

【教学难点】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巧用诗歌中的元素构思文章。

【学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1、导入新课:

大部分同学为了使文章富有文采往往把诗歌嵌入文章当中去,那么你们知道诗歌还有一种利用的方式吗,那就是诗歌素描。一首诗歌,就是一个灵魂,一首诗歌,就是一段经历,一首诗歌,一幅美景,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巧用诗歌中的元素,来做一篇文章。

2、概念介绍:

素描:文学上指文句简洁、不加渲染的朴素描写。素描即改写,只是这种改写更加灵活、自由。在记诵的基础上,用文字传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可以以诗歌内容为原型,也可以改编内容,改造其中的人物、事件。

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换成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

3、投影: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菊花人生

(2005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片断)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4、《归园田居》素描练习:

练习1:园田扩展练习:陶渊明向往的是园田生活,请你根据《归园田居》提供的信息,通过自己的想象加工,描绘一下的田园风光。(注意:不是翻译)

练习时间:10分钟。

学生展示片断,教师点评。

教师示范:

透过晨雾暮霭,陶渊明与家人葛衣芒鞋,荷锄园田;在屋子周围的柳树和桃树伸展出最迷人姿态的季节里,他与友人在树下饮酒作诗畅聊至天明。那时,炊烟从远处村落袅袅升起,雏鸟刚刚发出稚嫩的鸣叫,姿态骄傲的公鸡在树颠呼喊天明,远处农家大黄狗的嬉戏,惊醒了熟睡中的小儿这一切在他的眼里都那么自然,虽清贫但宁静,虽守拙但归真。

微风带着湿润的水气丝丝缕缕地吹来,远处的草屋显出一份朦胧的趣味,不远的一簇菊花轻轻地摆动着花瓣。旁边的河里,偶尔有几只调皮的鱼跳出了水面,又扑回水里。

注意:描绘应该符合诗歌的意境的前提下,进行想象和加工

练习2:

尘网扩展练习:

⑴自选角度,描绘陶渊明厌恶的尘网。

⑵他陷入尘网回归田园的心情。

练习时间:10分钟

学生展示片断,教师点评

教师示范:

官场:他渊博的学识和出众的才华在门阀的偏见里成为零,他倔强的个性和直爽的谈吐在巧言令色的人群里是个异类,他强烈的自尊和不与权贵为伍竟成为施展抱负的绊脚石;一切的一切都被时间织成一张尘杂大网,笼罩着他,日渐一日将他紧紧束缚。

心情:归,多么甜蜜的字眼,只有离开母亲太久的游子才会为这个字的流泪,只有离开故渊的鱼儿才理解这个字的美好,只有被关在金笼里的鸟儿才知道这个字的意义。而如今的他却像乳儿一刻也离不开母亲,像鱼儿一刻也离不开水,像鸟儿笼中绝食只是为了使

灵魂回归枝头。(羁鸟池鱼)

练习3:

请根据以下资料,构思一篇文章(将练习1、2融入其中)

诗文及其他素材

⑴诗文: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⑵个性:崇尚自然向往园田自由高傲爱菊爱酒

⑶重要事件: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园田

思考时间:3分钟

学生叙述,教师点评

教师示范:

《归》的构思

时间:彻底与官场决裂归园的前一夜

地点:彭泽县衙

人物:41岁的陶渊明

情景:尘网,园田

事件:陶渊明接到迎接乡里小儿的信函后,在县衙边饮酒边思考,最终决定回归田园。

六、课堂小结

1、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2、不怕修改。

七、作业(选做题)

1、完成所构思的作文。

2、任选一首诗歌,进行素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