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环境工程;大气污染;危害;治理措施
引 言:大气污染不仅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对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降低了环境质量。为此,必须充分重视大气污染的处理工作,加大、技术和资金投入力度,制定出一系列的大气污染处理的详细规划,并积极推广和发展新型能源,不断提高环境质量。
1大气污染的特征分析
1.1 大气污染治理困难
治理大气污染不仅需要有完善的污染处理措施,还要有相应的污染预防措施,才能有效的进行污染治理。但由于大气污染范围广、污染物多、大气污染中污染源控制较困难,治理和预防的措施不完善以及治理的力度不够导致了大气污染治理过程的困难。
1.2 大气污染中含有的污染物较多
大气中含有的污染物种类及数量都较多,如今空气污染所要考虑的不仅是工程中排放的废弃物,还有随着私家车的增多,汽车尾气的排放也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不仅污染了大气,而且对城市中交通以及人们的健康都造成了威胁。。
1.3 大气污染的范围很广
由于空气具有很强的扩散性,因此一旦产生大气污染后,在污染源周围很大范围内都会收到严重的影响,将会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起居造成严重的影响。大气污染的范围广直接导致了其治理的难度增加,同时大气污染处理过程中索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空气中多种多样的污染物,还有综合考虑气候以及风向。
2 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的危害
2.1 悬浮颗粒物 TSP(如:粉尘、烟雾、PM10)主要危害
随呼吸进入肺,可沉积于肺,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颗粒物上容易附着多种有害物质,有些有致癌性,有些会诱发花粉过敏症;沉积在绿色植物叶面,干扰植物吸收阳光和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和水分的过程,从而影响植物的健康和生长;厚重的颗粒物浓度会影响动物的呼吸系统;杀伤微生物,引起食物链改变,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遮挡阳光而可能改变气候,这也会影响生态系统。
2.2 二氧化硫 SO2 主要危害
二氧化硫具有很强的刺激作用,能刺激眼结膜和鼻咽部黏膜。二氧化硫易溶于水,易被上呼吸道和支气管黏膜的富水性黏液所吸收。因而它主要作用于上呼吸道和支气管以上的气道,造成该部位的平滑肌内末梢神经感受器受到刺激而产生反射性收缩,使气管和支气管的管腔变窄,气道阻力增大,分泌物增加,严重时可造成局部炎症或腐蚀性组织坏死。呼吸道的纤毛运动和黏膜的分泌功能受到抑制,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鼻咽炎,并对其他刺激物的敏感性提高,引起咳嗽,并能刺激眼结膜引起炎症,极高浓度时可发生声门水肿或肺水肿以及呼吸道麻痹,甚至危及人的生命。
2.3 一氧化碳 CO 主要危害
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的亲合力要比与氧的亲合力大200~300倍,同时碳氧血红蛋白的解离速度却比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慢3600倍。一旦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升高,血红蛋白向机体组织运载氧的功能就会受到阻碍,进而影响对供氧不足最为敏感的中枢神经(大脑)和心肌功能造成组织缺氧,从而使人产生中毒症状。
2.4 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主要危害
阻断地面的热量向外层空间发散,致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引起气候变暖,发生大规模的洪水、风暴或干旱;增加夏季的炎热,提高心血管病在夏季的发病和死亡率;气候变暖会促使南北两极的冰川融化,致使海平面上升,其结果是地势较低的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被淹;气候变暖会使地球上沙漠化面积继续扩大,使全球的水和食品供应趋于紧张。
2.5 重金属(如:铅、镉)主要危害
重金属微粒随呼吸进入人体,铅能伤害人的神经系统,降低孩子的学习能力,镉会影响骨骼发育,对孩子极为不利;重金属微粒可被植物叶面直接吸收,也可在降落到土壤之后,被植物吸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降落到河流中的重金属微粒随水流移动,或沉积于池塘、湖泊,或流入海洋,被水中生物吸收,并在体内聚积,最终随着水产品进入人体。
2.6 光化学氧化物(如:臭氧O3)主要危害
低空臭氧是一种最强的氧化剂,能够与几乎所有的生物物质产生反应,浓度很低时就能损坏橡胶、油漆、织物等材料;臭氧对植物的影响很大。浓度很低时就能减缓植物生长,高浓度时杀死叶片组织,致使整个叶片枯死,最终引起植物死亡;臭氧对于动物和人类有多种伤害作用,特别是伤害眼睛和呼吸系统,加重哮喘类过敏症。
3大气污染的治理措施
3.1优化产业结构布局
在区域内全局调查各类污染物质的种类、数量、时空分布等方面,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最优控制污染方案。整合产业构成,从源头抓起,对已无力整改的企业要采取关、停、并、转、迁等措施。应将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区域作为工业生产区,并在工业区与城市生活区域之间设置间隔区域。疏密有致,减少单位区域内的污染排放。
3.2 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
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落后于的需求,应当根据我国的《空气质量标准》和《大气污染防治法》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针对各种问题出台合适的法律法规并监督实施。要改变对大气污染治理的传统观点,我国的各项环境标准要向世界接轨,各项标准要力争具有全面化、科学化的特点。
3.3 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影响城市中环境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居民生产生活中的废气排放是很重要的因素,因此要加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城市就是他们自己的家,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生存的家园。环保部门要组织相关的宣传教育、知识普及以及学习培训,进而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提高居民的自律意识,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
3.4 加大环境保护投入资金
大气污染的预防治理过程决不能仅仅依靠个人的意识以及企业的相关措施,需要国家左豪整体的防治计划并严格实施,加大废物废气处理设施的配套。同时,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改变经济发展模式,适当改善经济组织架构,对落后的企业、设备等要坚决进行淘汰,积极发展可持续发展性产业并积极寻求清洁环保能源,减少对大气的破坏。
3.5 环保部门做好大气监测控制工作
对于大气污染的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不能只是在污染发生后再寻求治理措施,而要积极的寻求防止措施。环保部门加强对大气中各项只是的监测,发现问题后及时进行防治与治理,将会最大程度上减少大气污染并最大程度上降低治理所付出的代价。
4 结束语
总之,我们要防治大气污染,就要减少人为污染物的排放,既要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各能源利用率,开发绿色新能源,使用无污染的太阳能等,更要保护森林和海洋,大量植树造林,采取积极、切实的措施,保护我们共同的蓝天。
参考文献:
[1]韩炳英.谈大气污染的危害极其综合整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38).
关键词:GIS技术;空间数据;Mapinfo平台;据组织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Mapinfo系统数组组织方式
Mapinfo是美国公司开发的一个标准化的地图信息系统,软件主要是应用与标准化的地图信息储存与管理,是一种双数据模式,就是在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上区别保存。属性数据储存在一些列的关系图表中,而空间数据则由Mapinfo自行定义的文件进行关联保存。。
;.dat是属性数据,定义完整的地图属性;.map是空间数据,所代表的是地图对象的空间性数据,例如坐标、几何属性等;.id是交叉共引文件,记录地图中空间对象所对应的指针位置主要用于连接数据与对象,使之对应起来;.ind则是索引文件,是指导用户查找对象的文件。
基于Mapinfo的城市地理空间数据的组织
在应用中Mapinfo通常会与GIS相配合,利用计算机中的存储数据与Mapinfo的数据组织功能配合起来完成对城市地理空间数据的组织与完善。具体方式如下:GIS下的空间组织,通常是在纵向上按照需要将空间进行图层分割,按照不同的地理区域进行划分。这样的数据组织方式因为受到计算机空间的而无法流畅的实施。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这种模式已经可以顺利的开展,先分层在分块的组织方式也体现出其优势。但是在应用中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应用中用户针对不同的图幅的地图有不同的操作要求,如在城市规划中,用户往往要求以一个较大的地理区域作为一个工作对象,而市政的管线规划与设计则需要针对具体的街路进行工作开展,这样就会导致即使一个建筑的审批与设计都与涉及多个图幅,这就无形中增加了接图的工作量,从而影响了工作效率。在多个GIS软件平台上,一个图层实际上就会形成一个的文件,如果一个地图中含有多个图层,则操作与查找过程中,出现的拼接、剪切、输出等,就可形成多个图幅,而这样就形成了数倍与图层的文件,及时通过操作程序来自动实时管理也十分复杂。在技术方因为图形分幅的时候连续的地理空间数据将被截断,而因为拓扑属性的地理对象,如房屋、管线、从逻辑上必须是相关连续的,所以恐惧爱呢与属性数据必须一一对应,无形中增加了数据组织与管理的难度。所以在利用Mapinfo来实现空间数据组织,完成拓扑结构,逻辑上没有图幅的可以方便用户,也提高了空间数据库的管理效果。
在Mapinfo中不同的tab图表都作为一个的图层进行显示,恐惧爱呢数据与属性数据都将通过空间数据图层相关的属性表格进行ID和属性数据的关联进行一一对应,如利用要素编码进行关联。因为在数字化的组织的过程中,无法确定属性表的具体分段,为了使得空间数据的不出现数据的冗余而影响操作速度,采用动态的分段技术可以实现图形与属性数据的双向查阅,并显示图文。动态划分并不是将图形进行切断,而是在数据库中进行人为的节点划分,每个属性的起止点都有其位移的坐标和参数特征,这样就确定了一个点的唯一性,然后赋予其位移标识编码就可实现动态高速识别与关联。
以某个城市地图为例,全要素的地形图比例为1:500,绘制的图层一共需要13个,转换成为Mapinfo图格式后就会形成一个近的图形文件,在标准计算机的运行模式下,利用二次开发与操作系统的结合,就可在Mapinfo应用系统下实现对图形的操作与数据组织,将全市的地形图作为一个完整的图形进行保存,打开文件的过程大幅度的缩短,并降低了整个操作的延时。在组织中将地形图的全部图层进行打开,然后进行叠加,覆盖在一个各大比例吃的市区图形数据上,此时利用Mapinfo的系统图层显示范围控制功能对图形进行操作,将1:500的比例尺下的各个图形显示范围设置到0-1000m上,而将1:10000比例图的显示范围设置在1000-50000m,然后将1:500图形进行放大显示,范围在100m,此时保存工作空间。打开图形文件是直接打开工作空间中的文件,就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图形的调用。打开图形后显示的内容如果在1000m范围内则是1:500图形,显示大于1000m的比例时则是1:10000的图形,这样就可在Mapinfo基础上实现两种比例尺的自动转换,实现了高速操作的目标。
图形的查阅
在对市区的对空间数据进行动态化组织后,就可将地理信息存放在一个图形中,利用屏幕的漫游和缩放等就可直接对图形上的各种地理数据进行查阅,同时也可在相关的功能模块中建立查阅功能,按照区域、图层、道路等进行查阅。图形输出也可利用前动态节点对图形进行分割而实现局部输出。
结束语:
利用Mapinfo进行地理空间的数据组织,应按照不同的客户需要进行调整, 但是组织过程必须考虑到设备与软件的情况,尽可能的将图层划分做的合理,并最大限度的保存全面的地理信息,数据调用也应保持高速,尽量将成熟空间数据库技术与Mapinfo软件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保证数据组织的合理化。
参考文献:
[1] 邱丽氚,薛兴辉. 基于MapInfo的城市信息管理——以太原师范学院中区为例[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3).
[2] 李海峰.GIS空间数据库浅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17).
[关键词]河道淤泥 地质环境 保护与治理恢复 累赘性 分析
引言
国家法律法规,都该是有针对性作出的,主管执行部门不能死搬教条,要调研具体情况,把握国家规定的实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虽然要求采矿企业,必须编制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才可以领取采矿许可证,但是就河道淤泥问题不适用,因为清淤的主体是水政部门,即使委托有关企业实施,依然不改变责任的主体。河道淤泥的受让人,从法定和约定上都没有编制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的主体义务。目前,在使用河道制砖的地区,出现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让淤泥购买人编制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的现象,文件有规定,确实是无可奈何,笔者在法律之间另辟蹊径,力求解除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淤泥制砖企业的困扰,做了一些现实的分析和理论上的探讨。
1
1.1
河道淤泥是综合物,通常是,雨水陈年累月的洗刷,陆地的粘土、泥沙等随着地表水流入河道,沉积起来;生活用水从化粪池等环境卫生设施中自然地源源不断的溢出,在河道里不断分解沉定;浮萍、莲藕等水生植物、鱼虾、贝壳类的河蚌等水生动物、以及微生物,尸体腐烂淤积,这些成因,就会形成了河道淤泥。
1.2 河道淤泥特性
河道淤泥,累积久了,就成为河道障碍物,会影响河道运输功能、蓄排水功能、生态环境环境功能,处理的办法就是清淤。但河道淤泥有这样的特性,包含丰富的有机物,可以用于农田复垦与施肥;又具有砖瓦用粘土的粘性,可以用于制砖;污染严重的呢,适宜于做公路底垫。总之,这些特性,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寻求淤泥的经济应用,从而降低清淤的成本。
2 河道淤泥清淤的责任主体与工程综合措旆
2.1 河道淤泥清淤的实施主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河道清淤的实施主体应该是各级,具体组织实施是由各级水政主管部门牵头,农林、港务、交通、规划等部门参加,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农田水利等方面的规划,是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考虑了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诸方面效应和效益。
2.2 河道清淤的工程综合措施
纵观具体河道清淤方案,都考虑了这样几个方面:
2.2.1 河道清理工程有计划按步骤实施,不要求河道清淤的速成和光洁,有利于水生植物、微生物的生长,达到治疗生态环境的效果。
2.2.2 清理河道工程结束不产生新的破坏,淤泥处置与相关规划相衔接,有淤泥用于做路、复垦、施肥、制砖等方面的方案。
2.2.3 河道清淤工程,包含防止踏方的护岸设计,选择本地自然生长成活快的植物,既能护坡,又能防冲刷,不仅起到了水土保持作用,还延长了河道淤积周期;等等;其内容包含了、且远广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是综合性工程。由此看来,河道清淤过程本身就是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过程。
3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累赘性成因
3.1 把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虚拟给不当的主体
执行地质环境保护方面规范是清淤工程主体的义务。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审查及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61号文),依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09),为河道淤泥清理工程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是应当的。所以实际工作中,河道淤泥清淤工程主体,应当就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实施主体,工程实施本身就是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过程。淤泥是这个过程的副产品,如果让购买或应用淤泥的主体在取购时候,再另行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是累赘的,是把实施清淤的工程主体的义务复加给买方,把已经完成的义务,主观虚拟地假想给新的购买主体。
3.2 虚拟承担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义务被迫性
用淤泥制砖的砖瓦企业,必须领取采矿权许可证,才可以领取营业执照,才可以做其他一系列的活动。但根据国土资源部第44号部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必须编制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才可以领取采矿权许可证。按上述,淤泥制砖企业,利用淤泥掺和煤渣或石灰制砖是个除废过程、废物再利用的过程,可以直接从国家购买淤泥,缴纳必要的国家矿产资源补偿费和作相应税赋即可。河道的清淤,已经由国家机构委托实施了,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义务已经得到相应完成了,为此,淤泥制砖企业编制行为不是出于现实的需要,而是迫于法律规范教条性应用所带来的无奈。
即使堆积淤泥临时性场地的环境恢复与治理,依法也应属于河道淤泥清淤工程实施主体的事情,如果让买方砖瓦企业来做环境恢复与治理方案,就有违《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中的“谁破坏谁治理”原则。何况,只要原地貌不变地把淤泥取走,就达到了环境恢复与治理效果。至于是不是会破坏原貌,那是通过相关方合同约定就可以处理的事情,牵强附会的用编制“矿山环境恢复与治理方案”来规制,无非是小题大做,是用国家强制取代合同约束,是根本没有必要的。当然,也可以通过矿管部门的监管和查处,使原貌得到恢复。例如,人人都有盗窃的可能。难道人人都要对门提供不盗窃的保证书和缴纳保证金以约束自己吗?是不是也编制个什么自我控制方案呢?仓储性的堆积,按合同仓储物即淤泥取走,原貌就能再现。还有,任何企业在厂内堆积原料,是常有的事情,任何企业堆积原料都不得破坏土地原来的利用条件。砖瓦企业所堆积的原料是淤泥、粘土,在仓储用地利用的行政管理方面,不该由于原料的不同,搞企业歧视,让砖瓦企业无形地增加负担,是多么的不公平。
总之,让购买河道淤泥的砖瓦企业承担编制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义务,是虚拟的,是把被他人已经完成或必须完成的义务假想性地再次施与,无论是对河道、无论对是厂内外淤泥仓储用地而言,做“方案”都没有现实的和法律上的道理可言。厂内淤泥仓储用地恢复可以通过土地有偿使用合
同可以约定和控制。没必要像什么复杂工程似的,弄出个什么符合”国标”方案呢。简单地用合同约束和履行,就可以符合“国标”了。
4 去除淤泥制砖企业编制“方案”义务的方法
4.1 分析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机理
像煤矿、石油等一系列矿山的开采,对地质环境都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力,具有负面性,对这些矿山采矿权的出让。必须按照规定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而河道淤泥的捞取与处置本身就是根据一定专业方案而实施的恢复治理和保护地质环境的行为,具有积极性、正面性。为此,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犹如给冬天的白雪增白,逻辑上是混乱的。国家已经花费疏浚的河道,其结果就是恢复和治理环境的过程,让淤泥制砖企业空洞无实际效果的去花费,是对社会财富的浪费,一切财富都是社会的。
4.2 做好调研及时向有权部门请示
淤泥制砖企业,如果想要取得采矿权,直接采挖砖瓦用粘土,那是需要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然后领取采矿许可证。一定的工程或审批的工程实施时,如果出现多余土方,那么国家可以直接出让,工程实施权利与采矿权耦合在一起了,是开发商、工程承包主体的权利,这种耦合现象,是不需要进行再次作采矿权许可的。购买淤泥的行为,与采矿权实施行为是迥然不同的两码事,不需要凭采矿许可证而进行,所以,这里就出现了个自由缝隙,根据法理,无采矿许可证,只要能参与竟买到砖瓦用淤泥,可以照常营业。不“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不领取采矿许可证,按道理不会影响淤泥制砖企业的正常运行,那样,如果把砖瓦企业视同污水处理厂一样,当成污泥处理厂,也不无道理。但是,事实上,工商部门会不考虑这些情况的,认死理,无采矿许可证,就不发放或不年检营业执照。
这样的调研结果,可以请示两个问题。(1)新兴无采矿许可证的淤泥砖瓦企业,参照污染处理厂那样予以管理,是否可以确认这样的企业存在,是否可以用相应的法律新套路予以管理。(2)使用河道淤泥制砖的企业,是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原意,对拟购买的淤泥不再另起灶炉的搞一套累赘性的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
将专家系统应用于矿山环境治理,可以使企业管理者掌握一手资料,对于环境问题引起的安全事故问题进行及时的和控制,以减少损失。矿山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巨大,通过普通的环境治理系统往往无法分析和解决。而专家系统在知识存储上和使用机制上都具有先进性,是矿山企业的最佳选择。能够在全面考虑问题的前提下,实现共同决策辅助,为管理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理方案,提高矿山环境治理的效率。
2专家系统在矿山环境治理中的设计
2.1专家系统设计
矿山专家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用户界面、数据库和知识库,以及推理机和学习机。另外,矿山专家系统在进行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常会使用图形、表格以及外接数据库等方式。在环境治理过程中,主要涉及矿山环境分析,治理模式和方式以及帮助。这些过程由矿山专家系统完成,通过模块和数据库的连接,实现环境治理。其核心技术是利用基本数据信息进行环境现状的判断和治理,提出科学合理的治理意见。
2.2矿山专家系统原理分析
(1)矿山环境效应:矿山环境问题因矿山地理位置,被开采程度等存在着一定差异。不同的矿山,其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共性更有个性。也就是说,对引起环境破坏的因素以及环境治理的侧重点进行分析是实现环境治理高效化的关键。造成矿山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包括矿山周边生态环境,土地利用的合理性、景观与次生灾害效应。专家系统能够根据其关联程度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另外,对于不同矿山的环境差异,要根据专家或人为评分来确定。
(2)环境治理模式:受矿山环境差异的影响,治理模式也应具有针对性。在模式的选择上要综合考虑治理目标和对象特征、风险分析等方面。
(3)治理设计和优化:矿山环境治理主要通过覆岩加固、跨越、灌浆等方式。如可以在煤矿采空区进行灌浆处理以防止地表塌陷等问题的发生。确定治理方案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3专家系统的应用效果
为了研究专家系统的应用效果,我们以岩层比较复杂的矿山区为例,其中矿山煤层厚度200米左右,最大煤层厚度十米左右,顶板主要为砂质泥岩,可采煤层厚。在该矿山中,最大的环境问题是过度开采而造成的地表沉陷。专家系统在该矿山环境治理中的过程为:首先在系统中输入矿山开采及环境的现状的基本信息。然后自动形成环境识别和评估体系。依据评估结果,确定合理的治理模式。实现以多元化、复合化的模式来解决矿山地表沉陷等问题,解决了我国煤矿开采带来的环境污染,实现合理开采。
4结束语
关键词:矿山 地质 环境 治理
矿山开采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发生一系列改变,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提高到非常重要的程度。。
一、立足于地质条件,分析客观环境
1. 收集矿区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资料,调查、阐明矿体赋存特征,土地、植被资源占用和破坏,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和地质遗迹破坏,以及矿山地质灾害等问题。
2. 分析矿区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育程度、表现特征和成因。各种环境问题对人员、财产、环境、资源及重要建设工程、设施的危害与影响程度;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状况及效果;矿山环境问题的防治难度进行分析。
二、评估论证,提出综合治理内容、技术方法和措施
1. 结合评估区域地质环境条件,预测矿业活动可能产生、加剧的环境问题和矿山建设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并对其发展趋势、危害对象、影响程度和防治难度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估。
2.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综合评估结果,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并提出相应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内容、技术方法和措施。
三、明确治理目标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防治的总体目标是: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业。通过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综合治理,最大限度的减少可能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最有力的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地表景观。
四、确定治理任务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主要任务是对矿山开发建设的生态实施地质环境保护,恢复矿山植被、区域水资源、水环境的保护及矿山次生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
1. 原废旧竖井治理区
矿山规划在采矿阶段可利用于水位、水循环、水动态观测点,但应分期分类进行治理,采用回填平整,在采矿闭坑后达到稳定原始地貌,恢复植被,回归生态地质环境,达到可持续再利用程度。
2. 预测地面塌陷区
在上部,对以往开采遗留的露采坑,要就利用废石堆铲高填低进行回填、后期覆土并恢复植被。
在下部要密切观察采空区与引发地面塌陷的隐患,如发生地面塌陷(沉陷)要利用干选废石进行以回填为主的综合治理。
3. 采矿废石场治理区
采矿废石要集中堆放,预期存量较少,这些废石将分期回填到废旧坑井内。采矿结束后,应将废石纳入全矿区整体治理的规划中,达到恢复自然生态的程度。
4. 综合治理
封堵矿井拆除临建、平整土地,统筹规划地貌可利用景观。恢复全矿区范围地形地貌,统筹规划地质环境。
五、治理方法具体
1. 方案重在落实,切实改善采矿活动所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审批后的方案由矿山企业组织实施,并受当地和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1)矿山企业应健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组织领导体系,成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项目领导小组,负责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项目的领导、管理和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同时组织学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提高矿山管理人员和采矿人员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意识。
(2)矿山企业必须严格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治理措施、进度安排、技术标准等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各项措施;当地国土部门定期对方案进度、质量、资金落实等情况进行实地监检查。在监督方法上采用矿山企业定期汇报与实施检查相结合,必要时采取行政、经济、司法等多种手段促使方案的完全落实。
2. 技术保障措施
。治理方案所应用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技术和植被恢复等各项技术在我国属于比较成熟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技术,在我国许多矿山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作中都有应用,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
此外,方案编制的过程中广泛吸取各地先进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面的经验,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技术,在崩塌、滑坡灾害治理、挖损区治理、压占区治理、植物物种的选择、种植管护技术等方面提出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方案措施,为本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实施奠定技术基础。
3. 管理保障措施
在本方案实施过程中,矿山企业要自觉接受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处理,要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后期管护工作,确保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实效。
同时,还要加强宣传,深入开展我国矿山环境现状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法规教育,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法规和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在保护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台阁牧乡富兴砂石料场建筑用石料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2010.4,p52-53.
[2] 武川县凯拓金矿前湾兔采区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2009,7,p41-42.
1.1可行性研究阶段
水环境治理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管线探测技术的应用是以了解排水系统现状为基础,通过对治理区域相关资料的收集,来达到了解治理区域实际管线状态的目的。对于当前的治理工作而言,不少管网在长期敷设、改造和新建的过程中,其管线资料早已变得难以收集。而且,现如今水环境工程项目的技术要求相较于之前也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因此老旧的管线资料便难以适应现代化的建设要求。正因如此,管线探测也就起到了一个资料更新的作用,以保证项目的设计有理可依。同时,管理探测的结果对可行性研究也有极大的参考性,在对关键的点、线、面进行专项的实地核查后,水环境治理便能在初期建立起较为准确的管线数据库,并获得更为实际的管线状态图,这对于水环境治理中河道的治理以及污水截排工程等都是大有裨益的。另外,管线探测的相关数据还能用于可行性研究方案最终评估,以确保后期治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1.2初步设计阶段
水环境治理的初步设计阶段主要是针对可行性研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包括管网的完善方案、管道线路拟改造区域以及河道治理范围的确定等。当然,这一阶段中,为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同时降低实际施工的难度,了解拟施工区域的管线现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水环境的治理而言,施工线路及空间的选择,无疑都必须以掌握关键管线分布状态为基础。同时,要想针对施工区域的特性设计专项治理方案,也需要掌握全面、详尽的地下管线资料,并对相关管线数据、状态特征予以综合分析。这样看来,管线探测显然是水环境治理初步设计阶段的重要基础,其作用不仅仅是为方案设计提供数据参考,同时也能对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作予以校核,通过复测来进一步完善原有资料。当然,由于水环境治理中部分工程区域为条形带状,所以这一阶段的管线探测也就需要扩大范围,以全面了解工程区域内主要管线的状态情况。
1.3施工图阶段
一般来说,水环境治理的施工图阶段主要分为施工图设计与现场施工,这两项内容也基本集中在污水截排与河道治理等项目上。当然,其中的相关要点仍需要在充分了解实际管线状态的基础上予以落实。不过,此过程中管线探测将不仅仅起到数据参考的作用,而更多的作为一种标准来对实际施工予以约束。也因此,施工图设计对于对于地下管线资料科学性的要求更高,并且还必须参照高度可靠的项目研究成果,以防止任何突发状况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具体的施工中,如拟建排水管道标高设计错误、管道交叉或重合、暴力施工以及错误施工等,都可能使得水环境治理适得其反,不但没有有效解决水资源问题,反而极大的影响群众用水,甚至对其生命财产产生威胁。由此可见,管线探测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通过对疑难管线状态、设计误差范围以及管线埋设情况的直观反映,确立了实际施工的着手点与基本方向,并结合施工的安全性与科学性做出一定的约束。这样一来,不仅施工图设计能实现与实际区域的有效协调,而且整个水环境治理过程也将变得规范化,自然而然地施工的实效性便能得到最大化保证。
2管线探测在水环境治理的问题解决
尽管管线探测在水环境治理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城市地下管网在多年的建设中已经变得错综复杂且相当密集,探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也往往会遇到诸多问题,并且这些问题若不得到及时解决,其产生的不利影响将是无法估量的。
1)明确探测重点,将井的检查、检修与井内底高程调查放在首位。
通过对最终设计资料的了解,在进行关键管线状态复测时不仅要对日常调查项目作出全面检查,而且还必须通过对井的检查与检修,对比井结构与拟建设管道的相关平面位置,避免后续的过程中安全事故的频发,以确保施工能够正常进行。
2)复测的另一大重点则是距离拟建设管道较近的平行管道。
在施工图阶段中,管线探测工作完成后,结合最终设计方案以地质物探方法复查设计施工线路是很有必要的,这可以有效避免漏探、错探等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相关人员对拟建设管道的施工措施必须做出详尽的了解,同时着重复测平行管道以确定是否存在漏测拐点等问题。
3)水环境治理中往往会涵盖地下管线的改迁,有时甚至还涉及到地上临时性管线,当然,架空管线不在此列。
因此,在有地上管线调绘的需要时,常规的管线探测作业不应仅局限于地下管线,要严防管线改迁工作出现疏漏,避免管线探测数据不可靠问题的发生。
3总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ids.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80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