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二中教师 郑可
必修二第一单元上完后,备课组命了一套测试题,学生做后我改完卷,其中一道阅读题引起了我的注意。
阅读材料选用的是闵凡利的《像桃花一样胜利》。文章通过形象地展现桃花无论生存环境如何都能尽情绽放的美丽,赞美桃花不自卑、不脆弱、超脱世俗,“以一种大真大诚向尘世献上她的纯和美”的品质,从而借花寓意,表达“我”对人生的一些思考。
出题者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
本文题为“像桃花一样胜利”,有人建议改为“胜利的永远是桃花”,依据本文的内容,你认为哪一个题目更恰当?请谈谈你的理由。(6分)
从出题意图来看,很明显这是一个开放题,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只
要言之成理即可。可是我改的120多人,竟无一例外全都是选择前者。起初我并未在意,因为选择前者确实有很多的道理,它能够突出人向桃花学习的主动性,传递一种美好的信念,激励人们像桃花那样无畏世俗的眼光,保持自己的真诚和纯美。但是评讲试卷时才意识到竟无一人选择后者,这就很奇怪了。再问问其他老师似乎亦是如此。
而选择后者也是有道理的呀!原文最后一句就是“胜利的永远是桃花”,让人们在与桃花的对比中,明白“痛苦的永远是我们”,逼迫着人们进行理性的思考: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自然永远是我们的老师。因而这个题目似乎更加具有启发意义和反思意味。
可就是这么一道开放题,学生们竟然做出如此一致的回答。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问问同学,有同学说“因为前题积极些,自信些,符合我们中国文人常借写作以达到济世救人目的的写作习惯”, 还有学生说“文章标题就是如此,当然最好”。
再问问后者是否真的一无是处时,同学们回答“那也不是,但是反文题而行之,考试往往会吃亏的,所以干脆求稳”。症结也许就在此吧!
我突然意识到,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始终培养不出来的症结大概也在此吧!为适应高考制度的要求,我们的父母,我们的老师,甚至我们的社会,虽然嘴上不停的说要开拓进取,要勇于创新,可是在实际操作时,却常常要求孩子们重规范,讲模式,过分强调做题技巧。我们的孩子经过长年的训练,在这种求稳不吃亏、模式教育中长大,终于成为生产流水线下来的一模一样的产品。
不过,教育问题越来越得到政府的重视,新课标正在逐步实施。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真诚地希望教育改革能够落到实处,从上至下不仅仅要更新观念,而且要将这种改革思想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特别是高考制度、评价机制上去。只有这样,教育的春天才可能真正的来临,不久的将来,花园里才会百花盛开,尽态极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