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淑茹
2015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我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学习。有幸聆听了来自全国的知名老师的课及他们的报告,感受颇深。
像刘德武老师的《细节+创意=价值》;钱守旺教授的《翻转课堂,少教多学》;华应龙老师的《心中有数,更加美好》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尤其是华老师结合教育社会学和自己多年的教学管理经验,深入浅出地分析了高效课堂建设的本质,给出了一些经典的教育经验,例如:适合的课堂才是最好的课堂,让学生喜欢我是教师的终极目标。自爱的最大是对别人的尊重而不是索取,教育要有温度。华老师以他充沛的精力,非凡的记忆力,渊博的学识,让每一位参加培训的教师领略了教育大师的风范,体会到了教育的魅力。整个报告会掌声不断,笑声不断。
总之,听完华老师的讲座给我的心灵带来了无比的震撼,让我重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没有知识就没有力量,光有知识不一定具有力量。我同时对我们的课改也有了一些感悟:
(一)感悟之一:关于“情景的创设”在这种课改潜能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十分重视“情景的创设”,然而我们在充分认识“情景”在教学中的作用的同时,要防止认识上的偏差,并非是所有的课的导入都必须有一个“情景的创设”,因此我们在“情景
的创设”中,首先要注意:情景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课的内容和不同的学段来创设,切忌牵强附会,让情景成为课堂的“摆设”或使情景牵强化、庸俗化。其次,“情景的创设”必须目的明确,切忌在情景中“兜圈子”、“绕远路”。
(二)感悟之二:关于“教师的角色”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教学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学生只是作为知识的“容器”、“仓库”,学生的学习没有主动性可言,也就谈不上主体地位的突出。新课程强调转变教师的角色,突出学生的这一主体,,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而且是信息的重组者;不仅是对话的提问者,而且是疑问的激发者;不仅是学习的辅导者,而且是学习的促进者;不仅是课堂的管理者,而且是课堂的合作者;不仅是学业的评价者,而且是成长的记录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要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为之。
(三)感悟之三:关于“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验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名词,提倡合作学习几乎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代名词。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存在着误区。
在一般的合作学习中,优等的学生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形式。当老师问到学困生时,他们虽然往往能够答对,但这并不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到的,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一些老师说,新课程让学生两极分化严重,一部分也来自以上原因。因此我们在小组合作时,一要把握好时机;二要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三要进行合理地分组;四要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真正让小组合作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走过场。
(四)感悟之四:关于“课堂评价”
在如今的一些公开课课堂上,每当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后,我们常能听到“你真棒”,“你真聪明”,或者“你真了不起”的表扬声,然后全班学生“啪啪啪”的鼓掌声,这种鼓励性语言,激励学生的学习,注重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其实,过多外在的鼓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褪去应有的喜悦,长期下去,必然带来更多的迷失。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评价的尺度。
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你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相信只要我们不懈
的努力,认真研究和解决好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教学业务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课程改革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书越来越难教”,这是我们一线老师的共同感慨。如何体现新理念,需要教师自我否定,“扬弃”习惯的教法,这是一个痛苦的脱变过程;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处在实验研究的阶段,又谈何容易?感性地走近学生,学生是一个猜不完的谜;理性地研究课堂,课堂是一个解不完的结。我们只能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努力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才能找到更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方法。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向我们提出了新挑战,也给我们带来了新机遇,我们需要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合作、共同成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