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蜜蜂引路》教学实录及点评

来源:汇意旅游网

  一、教材简说

  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却有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

  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列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蜜蜂真的会给人引路吗?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

  四、教学难点蜜蜂是怎么把列宁领到养蜂人的家的?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蜜蜂引路》这篇课文。下面我们和生字宝宝打个招呼,你们千万不要叫错他们的名字。(出示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读生字。

  3、师:读完后你有没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呢?

  (二)、学习课文

  1、师:谢谢这些小老师。现在我们来学习课文,请大家把课文的题目读一读。(出示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读题。

  3、师:刚才老师听你们读课文题目的时候,发现你们强调重读了“引路”这个词。你们能先说说什么叫“引路”。然后再告诉老师你们为什么要重读这个词吗?那么“蜜蜂引路”就是什么意思呢?

  4、 师:下面请大家打开书,轻声自由读课文,拿起笔来找一找,课文中哪一句话说的就是题目的意思,请你把它画下来。

  (学生回答完后,出示多媒体课件)

  5、师:肖老师也找到了,并把它画了下来,你们瞧。下面就请同学们齐读划线的这句话。读完这句话,你们可以提出哪些学习问题呢?

  6、师:在同学提的问题中这几个问题提得最好——。 “向导”这个词我们在哪一课学过?谁来说说“什么叫向导?” “这里的向导指的是谁?”。“蜜蜂是怎么把列宁领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也是养蜂人想要知道的。

  7、(出示多媒体课件)你们瞧养蜂人现在的表情,我们可以用课文中哪一词来形容?(惊讶)“惊讶”是什么意思?好,谁能带着“惊讶”的神情把养蜂人的话来读一读?(个别读,评价,小组比赛读)而列宁又是怎么回答的呢?我们先来看看他的表情。(回答得很轻松,也很幽默)谁愿意来试试?(个别读,全班读。)

  8、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学习“蜜蜂是怎么把列宁领到养蜂人的家的?”在学习之前呢,肖老师有一个问题不明白,你们愿意帮我解决吗?昨天我们已经讨论交流过了有关列宁的知识,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领导人,那为什么他要亲自去找这么一位普通的人呢?你是课文的什么地方知道的,把有关的句子读一读。相机用换词法弄明白“常常”“往常”的意思。

  9、昨天晚上有一项作业是让大家通过读课文,画出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现在老师有: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这几幅图片,你们能弄明白他们的位置,并准确地在黑板上摆出来吗?(还可以加点什么)

  10、谁来评价一下他摆得怎样?你能用课文中的语句来证明他摆对了吗?(在说的过程中相机指导“附近”这个词。)

  11、课文的第几自然段着重介绍了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段话共有几句?先请同学们来读读第一句话。(出示多媒体课件)他为什么要一边走一边看?(板书:仔细观察)当他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他想——(学生回答)我们接着来看,(出示多媒体课件)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列宁发现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他想——可见他不仅仔细观察,还进行了科学分析(板书:科学分析)(出示多媒体课件)列宁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他想——

  12、通过仔细观察和科学分析,列宁是否真的找到养蜂人了呢?请大家齐读第三句话。“果然”是什么意思?你能用“果然”说一句话吗?

  (三)、总结巩固。

  1、列宁仔细观察和科学分析,终于找到了养蜂人。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2、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3、总结:列宁以蜜蜂为向导,找到了养蜂人,所以这篇课文的题目叫《蜜蜂引路》。我们平时遇到问题时,也可以像列宁这样先仔细观察,再科学分析,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后反思:

  在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三段。设计了一个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过程。这种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事物和阅读课文的心理过程的。一开始,教师请学生默读整段课文,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并让学生在黑板上摆一摆,帮助学生在整体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在这一教学步骤中,教师把重点放在学生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上,并不单纯以学生答案正确为目标。如教师要学生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花丛在路边,理由是课文里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中有许多蜜蜂。”

  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部分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这是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时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在直观感知的情况下,教师问学生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学生阅读了课文以后说,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教师改变了有些教师习惯于逐句逐段进行情节性问答和讲解的教法,对于发展学生认识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当学生深入学习了列宁观察、思考的方法以后,教师又让学习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借助看课件图示,融进自己的体验和想象,具体叙述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发展认识、发展思维离不开发展学生的语言。在教学中,我不是让学生孤立地记忆词义,而是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并通过反复运用加深理解。这样教,不但词语活学,而且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认识和思维的发展。词语“发现”、“观察”、“果然”、“向导”等都是这样教学的。以“向导”为例,当学生懂得向导就是带路的人,课文里指的是蜜蜂以后,教师问: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深的层次,领悟到列宁有丰富的知识,靠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利用蜜蜂采了蜜要回蜂房这个特点才找到养蜂人的。

  重视朗读训练。朗读训练形式多样,有的由朗读引出要思考的问题,有的通过朗读理解词语的意思,有的是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把课文变成有声的言语,受到教育和感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