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30诗词五首

来源:汇意旅游网

  第24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

  2.能力目标: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要点】

  重点:让学生反复诵读五篇作品,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难点: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设想】

  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方法可采用点播法、诵读法。

  【教学步骤】

  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采薇》。

  【导入新课】

  (从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新课探究】

  一、解题: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XX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是周朝王畿之乐,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

  ③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 所谓“赋” 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比” 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二、整体感知

  1.这是一首描写久戍边防的士兵生活及其归途中感悟伤时的诗。全诗采用倒叙的写法,既通过戍卒的回忆和追述,来刻画戍卒急欲回家和继续在外抗敌的矛盾心。一边是温暖的家,一边是受外族入侵的国家,家难以舍弃,国也要保卫,战士的心理就是这么矛盾。家当然要,但国也要,两者都要,这样全部的辛苦和苦痛就落在了战士心上。《采薇》就把战士们的这种辛苦和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诗中也流露出了对统治者愤怒不平的情绪和士卒不可言喻的伤感。最后一章,把一个戍卒久役归来的悲喜交集的“今”“昔”之感,和盘托出,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具有动人心魄的魅力。

  2.自行诵读,当堂成诵。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翻译,尽量由学生补充、订正,教师适时加以启发、指点。

  译文: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解释加点字

  载饥载渴(又))雨雪霏霏(下雪)

  4.了解作品主旨

  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问: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答: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三、课文分析,句段详解

  前两句写士卒归乡途中抚今追昔,回首往事,写的是回忆之景,“依依”一词既写出了杨柳随风摇曳之状,又表现出戍卒对家乡依依难舍的眷恋之情。

  三四句写眼前之景,抒发了归人浓烈的思乡之情。阴霾的天气、纷纷扬扬的雪花有力地烘托出人物沉重抑郁的心境。

  前四句形象鲜明,特征突出,对比强烈,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五六两句写戍卒归程之艰难及其心力交瘁的境况。

  最后两句写自己内心的悲伤。直抒胸臆,感天动地,叩人心扉,戍卒痛定思痛时的无限悲伤顿时弥漫纸上。

  全诗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士卒们归途抚今追昔,因痛定思痛更加悲伤。

  四、写作特点(结合《关雎》,《蒹葭》来介绍)

  1.巧用叠字叠句,如:依依、迟迟、霏霏等,或抒忧愤感情,或描摹事物状态,或绘自然景物的特征,都非常准确优美,富有形象性和表现力,声调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增添了诗的韵味和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2.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五、布置作业:

  1.词类活用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名词作动词,下雨/雪。雨雪犹“落雪”。)

  2.一词多义

  载:①记录,记载。如:史载田横事。②年。如:五载复还。③装载。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④ “又”。如: “载渴载饥”。

  思:①思考。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思念,挂念。如:已行,弗不思也。③句末语气助词,无义。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名句理解

  (1)诗中写出依依难舍的眷恋之情的千古名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2)诗中写景的句子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直抒胸臆,写出戍卒痛定思痛时的无限悲伤的一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4.背诵诗文。

  【小结】

  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板书设计】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眷恋之情    对     融情于景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沉重抑郁    比     寓情于景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心力交瘁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无限悲伤 —— —— 直抒胸臆

  诗中主要描写戍边士卒的生活。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十五从军征》。

  【导入新课】

  上一首诗使我们了解了士卒的生活。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一首反映古代士卒归乡情形的诗篇——《十五从军征》.

  【新课探究】

  一、介绍乐府诗的特点和内容

  乐府最早是音乐机关的名称,汉武帝时扩充为专司歌舞的机关,并兼有采诗的职能。这些采集来的民歌,后来就叫做“乐府诗”(或叫“汉乐府”),成为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种新诗体。

  两汉乐府诗大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语),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广泛地反映了两汉的社会面貌,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思想感情,汉乐府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语言朴素自然。                  

  乐府诗自汉经魏晋六朝至隋唐,有一个发展演化的过程。汉代乐府诗大都入乐,每个篇名各有传统的内容。魏晋以后,文人拟作,或依旧曲填新词,或用古题咏时事、有的入乐,有的不入乐。内容上突破原来传统。音韵、节奏上渐趋整齐,推动了五言诗、七言诗的出现和发展。唐代文人进一步冲破古题、古调的藩篱,另立新意,抒写新事,形成一种“新题乐府"。到中唐时,自居易,元缜等人力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创作了大量“新题乐府”,讽喻朝政,针砭时弊。                                                        

  《乐府诗集》分为十二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横吹曲辞,鼓吠曲辞,相如歌辞,清商曲辞,歌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汉乐府民歌则主要保存在“相和、鼓吹、杂曲”三类中。              

  二、范读《十五从军征》,注意读准字音。

  冢zhǒng   窦dòu  雉zhì  舂chōng  羹gēng  贻yí

  三、朗读全诗,疏通意思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故村。路上他碰到一个乡邻,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远远看过去是你家,松树柏树中一片墓坟。”  近前看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去飞来。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独自一人吃得很悲哀。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四、分析内容

  诗的开头,统摄全篇、韵长旨远,写出了封建兵役制度的极端不合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一个芳年稚齿、未谙世事、生气勃勃的少年,转瞬成了一个龙钟老态的皤然衰翁。那漫长的六十五年的岁月是在哪里,是怎样度过的呢?作者没有写,却以此把读者带进了深沉绵远的诗的意境,同主人公一起去体味接下去作品所描写的怆神寒骨,冰冷严酷的现实。“十五、八十”是一种夸张的手法,极言从军之久,旨在揭露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一个“从军征”的“征”字,概括了主人公六十五年的戎马生涯;一个始得归”的“始”字,准确、精到地传达了主人公六十五年昼思夜家,愁肠几断,盼归不得,年朽力衰方得回转家园的亦悲亦喜,说不清是悲是喜的复杂心情。作者没有絮絮描述这个老士兵六十五年南北征战、杀敌立功、九死一生的惊心动魄的往事。那些,对于年及八旬、日日沙场、夜夜枕戈、乡音久绝的主人公来说,早已习以为常、无甚新鲜了。或者说那些或足自慰或不堪回首的往事,与他此时此地急切渴望知晓家况的心情相比,实实微不足道、不劳挂齿了。平平常常的十个字,突出了主人公不平凡的特殊经历和当时心境心情,创造了足以笼罩全诗的氛围。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的、盼知又怕知的询问,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头问话声中收束。同没有详述主人公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一样,作品也省去了对他餐风宿露、匆匆赶路、与乡亲邂逅相遇的惊喜的描摹,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阖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

  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冰天雪地里当头浇下的一盆冰凌未澌的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动乱的年月,我可亲可爱的亲人们啊,竟无一幸存者吗?满怀希望,满腹衷情,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这一句描写远望中的家,是一片荒凉的景象。

  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凄凉破败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你看,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茕茕,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这是怎样一种情境,将掀起读者怎样的感情波澜呢?作者没有直接抒写渲染感情,作品却收到比直接抒情更强烈的抒情效果。以具体形象的情景,展现凄凉的氛围,反应战争的残酷无情。

  有些迷蒙、有些浑噩、有些凄怆的老人,象对“松柏冢累累”不闻不见一样,对荒凉的家园的感触也变得麻木了。于是,他默默无言地舂去成熟的谷子的皮壳,采下冬葵嫩嫩的叶子。而当饭熟羹沸时,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该给谁吃。家中空无一人,老翁举目无亲,其凄楚心情可想而知。深刻感受到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面对此情此景,着实叫人痛苦至极,潸然泪下。他已不能象年轻人那样嚎啕大哭,只有那凝聚着六十五年的艰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的盼待、六十五年的沙场风尘、六十五年人世沧桑的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 “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啊!诗至结尾,作者、读者的感情浓度都达到了顶点。

  全诗突出写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老士兵的形象,也着力刻划了“家”的形象,同时只写了一笔的“乡里人”的形象也很鲜明。饱经风霜、苍老惶切的老人,无须顾忌、直言不讳的乡亲,衰草古柏荒坟的家园,共同构成了一幅真实动人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的画面,典型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尤其是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平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这样,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全诗写得既含蕴简洁,又深湛凝重,内容的取舍剪裁,结构的布置安排,都恰到好处,独具匠心,很好地收到了“意在言外”、主旨尽在言与不言中、意境深远、韵味绵长的艺术效果。

  诗中刻画了一个善良、年迈力衰,退役归来、痛苦、迷茫的士兵形象。作者写此诗的目的是针对当时社会战争频繁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老兵的生理活动过程:从军归来,急切盼望回家,渴望与家人重逢;得知家破人亡之后,倍感悲伤;看到家中破败凄凉景象,老兵感到凄楚孤独;独自一人,孤苦伶仃,其痛苦之情无法形容。

  五、比较阅读

  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中同样描写士兵,在手法上与《采薇》有什么不同之处?

  点拨:《采薇》运用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法,对情景的描写以反衬哀伤心情。这首诗则以写实为主,通过记叙表现人物感情,通过一个老兵的自述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黑暗,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控诉。

  【布置作业】

  1、 名句理解

  (1) 反映我国古代兵役制度不合理的句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极言从军之久,浓缩了兵役生活的种种艰辛与痛苦的句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3)描写老兵家中荒凉破败景像的句子: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2. 解释字词:

  八十始得归(始:才)   松柏冢累累(冢:坟墓)  不知贻阿谁(贻:赠送,送)

  兔从狗窦入(窦:洞)

  3.背诵全诗

  【小结】

  《十五从军征》,以叙述为主,借老翁所见所为所感,尽情抒写了他的悲凉凄楚之情。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板书】

  归家——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从军之久

  所见——远望:松柏冢累累——满目荒凉

  近看: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凄凉破败

  所为——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孤独痛苦

  所感——不知贻阿谁?泪落沾我衣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送别》。

  【导入新课】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的这首诗的主角仍是士兵。大家仔细朗读并鉴赏这首诗。

  【新课探究】

  一、解题

  《送别》一诗为隋末人所作,作者已不可考。从字面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也有人把它理解为影射、讥讽隋朝统治者的诗,诗人以“杨柳”的“杨”谐音“隋炀帝杨广”之“杨、炀”,表达了百姓对统治者的痛恨。

  二、认真读诗,体会诗的形象性。

  1.细读。

  送别 无名氏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2.让学生朗读此诗,并讲述诗的大意。

  杨柳青青柳条垂地,杨花飞舞漫天柳絮。折柳相送杨花散尽,借问征人何时归来。

  三、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

  1.这首诗歌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点拨:形象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对友人依依不舍,还没分别就盼归的心情。

  3.头两句极力渲染杨柳、杨花铺天盖地之势,借此烘托出挥之不去、难以割舍的离别之情。

  4.后两句写杨花尚有飞尽之时,反衬出征人归期难料,从而更加重了离别的悲凉气氛。

  5.这首诗抓住了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了离愁别绪。另一种理解:该诗影射、讥讽隋朝统治者,表达了老百姓对统治者的憎恶。

  6.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想一下扬花漫天飞舞的景象,这时去为友人送别,会有一种怎样的心情。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用心体会作者写景的技巧和借景抒情的手法。

  四、布置作业

  1.字词解释

  杨柳青青著地垂(著zhuó:接触,贴近)

  漫漫:到处都有,遍布的样子。

  行人:出征的人。

  柳条折尽:“折柳”是古人表示送别的一种象征。诗中表明思念之深,恋恋不舍。

  2.名句理解

  (1)表达了百姓对统治者诅咒的一句: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2)直接抒发思念依恋之情的诗句: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3.收集描写杨柳的古代诗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4.背诵全诗。

  【课堂小结】

  这课学习的三首诗的主角都是士兵,在诗中都通过对景物与人物动作心情的描写,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送别》是送人着急作,写的是远行人的思念之情。在写景状物上三首诗各有特点,一个是有暖景和冷景做对比彰显相反的两种心情;一个是对故园的荒凉,亲人的凋零进行细致的刻画,让人倍感凄凉;一个是对春天杨柳扬花的描写,但怀人之情跃然纸上。

  【板书设计】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极力渲染杨柳、杨花铺天盖地之势,借此烘托出挥之不去、难以割舍的离别之情。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借杨花尚有飞尽之时,反衬出征人归期难料。

  主旨:借杨柳抒发离愁别绪。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清平乐  村居》。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反映农家生活情趣的诗词——《清平乐  村居》。

  【新课探究】

  一、解题

  1.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这是一首词,词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词有各种格式,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2.作者

  辛弃疾,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有《稼轩长短句》。于苏轼并称“苏辛”,同为豪放派词人。

  3.背景

  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那时候写的。

  二、初读,整体感知:

  过渡:《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1.自读。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课文,细细看看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

  2.听读。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然后模仿录音朗读。

  注意读音:媪ǎo 

  3.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

  清 平 乐

  村居

  作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5. 学生朗读全词,体会作者怎样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

  三、细读,理解词意:

  过渡: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 自学思考,疏通词意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2. 逐“片”讨论:

  ⑴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开篇即描绘出江南的田园风光:农舍,溪流,绿草如茵。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引出人物:一对慈眉善目、散淡安闲的老人。

  上阕:展现的是田园情趣,悠闲自在而美好的生活。

  (2)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一个“卧”字,童真毕现,童趣盎然,平添无限情趣。

  下片:勾勒出农家生活的画面:有的田间劳作,有的在家忙碌,充满生机,充满希望。

  3.配乐朗读。

  这首词在写作风格上有什么特点?点拨:辛的词虽然以大题材入词为主,但作者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这首词就是其中之一。

  四、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

  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

  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提示: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向往。

  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

  五、布置作业:

  1.字词解释

  相媚好:互相说喜欢要好的话。媚好:悦耳,动听

  翁媪:老头和老太太,翁:年老的男性;媪:年老的女性

  无赖:顽皮

  2.名句理解

  词中写小儿顽皮淘气的童真童趣的诗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背诵课文。

  【小结】

  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清平乐》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把着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的3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真实的反映了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实安逸的农村生活。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板书】

  上阕——写江南的田园情趣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景物描写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人物描写

  下阕——写江南的农家生活

  大儿锄豆溪东——田间劳作

  中儿正织鸡笼——家中忙碌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童趣横生

  主旨——描绘了一幅清新、恬淡的田园生活画面,表达了诗人闲适的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欣赏。

  第五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朝天子•咏喇叭》。

  【导入新课】

  背诵前面几首诗导入。

  【新课探究】

  一、背景知识介绍

  1.作者的基本情况

  王磐,字鸿渐,号西楼,明代著名散曲家。

  2.解题

  《朝天子•咏喇叭》是一首散曲,表面是吟喇叭,实质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明朝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朝天子”是曲牌名,“咏喇叭”是题目。

  二、学生诵读课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字词,理清文意,体会作者感情。

  朝天子 咏喇叭

  王磐 pán

  喇叭,锁哪,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文意参考:

  喇叭呀,唢呐,别看你吹的曲子少,调门却很大。来往的官船穿梭如织,杂乱如麻,全仰仗你这喇叭来抬高身价。当兵的听了愁眉不展,老百姓听了担惊受怕。哪里还顾得分辨大官小官,是真是假?眼见得这喇叭,吹得这家破产那家遭殃。只吹得河水干枯鹅飞走,黎民百姓家破人亡!

  三、组织课堂讨论

  1.内容分析

  喇叭,锁哪,曲儿小,腔儿大。

  ——先写“吹”之声。一个“腔”字,道出了喇叭和宦官的共同特征,把那些贪官污吏的丑恶本质刻画得入木三分。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写“吹”的功用。“乱如麻”三字则把宦官酷吏横冲直撞的骄横神态描摹殆尽。一个“抬”字出神入化,与“喇叭”、“唢呐”相呼应,讽刺格外尖刻辛辣。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写“吹”的恶果,表达对“吹”的憎恨。

  2.整体把握

  全曲以“吹”字贯穿始终,表面上句句是咏喇叭,实际上句句是在揭露宦官敲诈百姓的罪行,活脱脱勾画出一群宦官趾高气扬、专横跋扈的丑恶嘴脸。

  3.主旨

  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喇叭,实质是借物咏怀,在戏谑中寄憎恨之情,于诙谐里寓抨击之意。讽刺和揭露明朝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四、作业与练习

  1.字词解释

  鹅飞罢(罢:完,尽)

  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那里:哪里   甚么:什么    共:和)

  2.名句理解

  形象地写出了宦官为非作歹,老百姓被搜刮得倾家荡产的句子是: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3.背诵全诗。

  【小结】

  诵读课文,理清文意,领会作者巧妙的讽刺技巧和形象的语言,并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感情。品味这种讽刺产生的艺术效果。

  《朝天子 咏喇叭》是一曲讽刺散曲,全曲用近乎口语化的语气,借托对喇叭的嘲讽,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控诉。

  【结构板书设计】

  吹之声——曲儿小,腔儿大

  吹之功用——全仗你抬声价

  吹之恶果——军愁,民怕。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水尽鹅飞

  主旨——寄憎恨之情   寓抨击之意

  【教学总结与反馈建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