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乘加乘减

来源:汇意旅游网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们学会乘加、乘减的简单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2、提高学生灵活思维的能力。

  3、渗透“在解决一个问题时,要从多种角度去考虑”的观点。

  教学重点:

  掌握乘加、乘减的实际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乘加、乘减的实际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2+2+2+2+3= (2)2×4+3=

  3+3+3+1= 3×3+1=

  2、问:这两组口算题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

  二、新授

  1、引入新知

  出示实物:

  教师依次摆出下面物体(也可以用磁贴代替)

  摆一个盘子,然后在这个盘子里摆上4个桃子。如此重复3次.再摆一个盘子,在这个盘子里摆上2个桃子。

  问:谁来说说,老师都摆了些什么,是怎么摆的?

  问:谁能根据老师摆的这些物体,提出一个问题?

  (可以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问:这个问题可以怎么解答?(讨论)

  (4+4+4+2= 4×3+2=)

  分别说说这两个算式的意思,请你与周围的同学一起评价一下,这两个算式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4×3+2=这个算式里,先算的4×3表示什么意思?

  (生:先算的4×3表示前三个盘子里共有多少个桃子。)

  2、发展提高

  (1)出示例6 4×3-2=

  (2)提问:这个算式应该先算哪一步?

  (这个算式应该先算4乘3这一步。)

  这个算式该怎么读?

  (这个算式读作:4乘3的积,再减去2,差是多少?)

  (3)讨论:这个算式你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解答?

  (方法一:先算4乘3得12,再用12减去2得10。

  方法二:还可以先算4乘4得16,再用16减去2,再减去4 ,也就是用16减去6得10。

  方法三:还可以先算4乘2得8,再加4减2,也就是用8加2得10。)

  3、初步归纳

  问:我们刚才所学习的这两个例题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每一道题都有两步;每一道题都是先做乘法。

  不同点:例5是乘加的两步题,例6是乘减的两步题.

  三、巩固练习

  1、3×2+3= 4×3+4=

  3×2-3= 4×4-9=

  2、(1)3和2相乘是,再加17得.

  (2)4个3想8加是,再减5得.

  (3)一个因数是4,一个因数是2,积是,再加25得.

  3、算一算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4、看图列式

  完成“想想做做”第1、3、4题

  先让学生独立读图填空,再交流。

  第4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列式计算。

  四、归纳质疑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课前思考1:

  教师用实物摆放的形式引入例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说说图意,再放手让学生列算式,引导学生经历由连加算式到乘加算式的过程。考虑到这是学生一次列乘加两步计算的式子,因此,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图意逐步明确认识,要联系现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想到“可以先算3个4是多少,再加上2个”,从而认识到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如果有学生能由图意想到乘减算式4×4-2,可以给予肯定,并要求学生结合图意说清楚思考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一并理解乘减算式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如果没有学生想到4×4-2的算式,那么在例题教学后,再出示“试一试”中的乘减算式提出来,引导学生先尝试计算,再总结方法。也可以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联系具体问题感受乘减算式的含义,掌握乘减算式的运算顺序。

  课前思考2:

  例题的教学,教师其实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列式计算,然后根据学生列式的情况进行教学。如果学生只想到连加,教师要加以肯定,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得出用乘加或乘减的方法计算。

  教学中,要及时引导学生理解所列算式的含义,并根据对算式含义的理解确定运算顺序。

  课前思考3:

  本课是在孩子学习了1-4的乘法及乘法口诀基础上学习的,再加之孩子加法的经验,应该说乘加混合的算式并不困难,关键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能正确地列出算式,另外知道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图让孩子再观察的基础上自己先列出加法算式,然后观察算式,得出有几个相同加数连加,并利用旧知识改写成乘法,从而得出乘加混合的算式,计算只要老师强调一下,应该不存在什么问题。

  课后反思1:

  这部分内容根据图意列出乘加、乘减算式并不难理解,学生能够独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作业中存在着问题是数错的现象,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细心观察图的习惯。

  学生根据情境图列出乘加的算式并不难,只是在练习中遇到列乘减的算式时,不能正确地列出来。如4×3+2可以写成4×4-2,这与学生的思维有关,他们对图上存在的,直观的都能正确把握。还不能进行假设,这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加强这方面(逆向)的思维训练和培养。

  课后反思2:

  正如孔老师所说,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看图把一个用乘加能算出题目,逆向用乘减来算,部分学生一下子就反应不过来,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时,可以采用一些小策略,比如有些学生实在弄不明白,我就请他们先把其中的一份先补满,可以画出来补的那几个,然后用乘法算出总数,再去掉自己自己补进去的.就是一个连减算式了。

  课后反思3:

  1、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感兴趣的事情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可观察、思考的素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增加思维含量,启迪学生思维。

  2、注重教学的开放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还剩下几条鱼?”这个问题,教师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但学生的思维不活跃,一个班没有一个小朋友提出第二种方法。

  3、注重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提高,在不同的体验中应用。通过练习体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通过速算体验,同桌交流等形式,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关注,通过组间评价、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