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伊索寓言》,了解有关《伊索寓言》的资料。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十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伊索的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板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提醒学生注意“狐狸”在一起连读时,“狸”读轻声,“谗”读翘舌音,“酸”读平舌音。
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自读每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馋得直流口水 想尽各种办法自己先找出来读一读。师生交流。
3、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4、“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5、自读第二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6、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提示寓意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听听。
四、积累迁移,指导写字。
狸、葡、萄、馋、酸
第二课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熟悉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吗?谁来给同学们讲一讲。
2、这个故事也是选自《伊索寓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了解内容。
1、自读寓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2、指名读,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寓言,领会寓意。
1、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一步读懂课文。
狼没来
牧童:几次大叫 (说谎) 村民:闻声赶来(上当)
不禁哈哈大笑 (捉弄村民) 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 (真话) 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
2、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四、迁移积累,指导写字。
慌、贯、谎、粪、戒
第三课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2、狐狸是非常狡猾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也与狐狸有关,它也使出了同样的手法又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这回它的计策可是失败了,是谁这么聪明呢?(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一想这篇寓言说了一件什么事?
2、自读反馈。
三、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1、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2、相似的是狐狸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故意”点出狐狸的假心假意,“赞叹”是为吃蝉而设下的“圈套”。不同之处是乌鸦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
3、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蝉:“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
(头脑很清醒,保持警觉,进行试探。) 理解“有诈”。
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
(露出了真面目)
4、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四、积累迁移。
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五、书面作业:
完成《练习册》、《语文补充习题》作业。
[1] [2] [3] 下一页
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寓意。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2、学习寓言《狐狸和葡萄》,深刻理解寓意。教学过程: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寓言,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和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1、课文共有三个故事,今天我们首先学习《狐狸和葡萄》。2、自读课文,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3、检查自读情况。(1)生字词的理解。(2)指名读课文,说说自己对寓言的理解。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1、齐读1、2自然段,思考:这些葡萄究竟酸不酸?好吃不好吃?为什么狐狸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2、交流、抓重点词句体会。“垂下几串”写出了成熟的葡萄挂在葡萄架上诱人的样子;“馋得直流口水”描绘了狐狸心想吃到葡萄的急不可耐;“白费劲”点出了狐狸吃葡萄的结果;“无望、只好”表达了狐狸的无可奈何。3、指导朗读。4、默读第3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中,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们听。5、交流。6、齐读寓言。四、作业1、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2、阅读《伊索寓言》。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本课余下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寓言《牧童和狼》、《蝉和狐狸》,知道故事内容,明白寓意,并从中获得教益。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我们学习了《狐狸和葡萄》这一则寓言,谁能把这一则寓言故事讲给大家听?2、小结:我们在讲故事时要紧扣寓言故事情节,运用课文中的词句,恰当地使用体裁态语言,可以增强故事的感染力。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另外两则寓言。二、初读寓言,了解内容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想这两则寓言分别讲了什么。2、检查自读情况。3、指名读寓言,分别说说这两则寓言讲了什么。三、细读《牧童和狼》,领会[寓意1、《牧童和狼》的寓言就是我们十分熟悉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默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2、交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一步读懂课文。 牧童 村民狼没来 几次大叫(说谎) 闻声赶来(上当) 不禁哈哈大笑(捉弄村民) 惊惶失措(气愤)狼来了 吓坏大叫(真话) 没有帮忙(不相信)3、牧童在故事中两次“大叫”,每一次的情感一样吗?分别是怎样的?村民们对牧童的大叫前后态度为什么会有所不同?4、出示寓意:一贯说慌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反复诵读,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5、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四、细读《蝉和狐狸》,理解寓意1、我们以前学过一则 《则狐狸和乌鸦》,谁来讲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2、狐狸是十分狡猾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狐狸和蝉》也是写狐狸使出了同样的手法来欺骗别人。不过,这回它的计策可是失败的,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这两则寓言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3、交流。相似的是狐狸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从“故意”一词中可看出狐狸假心假意,“赞叹”则是狐狸为吃蝉而设下的“圈套”。不同的是乌鸦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4、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受骗?5、再读课文,理解最后一句话所警示的意思。6、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五、作业1、填空。学了《伊索寓言》一课后,你最喜欢的角色是( ),因为( );你最不喜欢的角色是( ),因为( )。2、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大家听。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通过简短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这些小故事言简意赅,平易近人。不但读者众多,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作家,诗人、哲学家、平常百姓都从得到过启发和乐趣。许多故事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龟兔赛跑,牧童作剧,狼来了,狐狸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为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亦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经典作品之一。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后代影响很大。
《伊索寓言》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小故事,与抒情诗主要反映贵族奴隶主的思想感情不同,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与生活教训的总结。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寓言作者谴责当时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欺凌的人团结起来与恶人进行斗争。例如,《农夫和蛇》的故事劝告人们不要对敌人仁慈;《狗和公鸡与狐狸》告诉人们要善于运用智慧,战胜敌人;在《狮子与鹿》、《捕鸟人与冠雀》、《两个锅》等故事里,作者揭露出当政权掌握在贪婪残暴的统治者手中时,贫苦的人是不可能平安地生活下去的。
《伊索寓言》中有些故事还总结了古代希腊劳动人
上一页 [1] [2]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