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蓬勃高贵瞻仰——苏教版第八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谈

来源:汇意旅游网

  回归本真  走出困惑——《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例谈

  在研究如何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课时,我再次感受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在面对一个又一个困惑的同时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教学中,人文多些,还是语文多些?要生成还是要预设?多引导还是多自主?多元解读还是突出文本价值取向?如何使上述诸多矛盾和谐统一、把握住适当的度?如何在头绪纷繁的教学要素中“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经过反复思考和尝试,我渐渐明晰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只有回归语文的本真,才能走出语文教学的诸多误区!

  语文的本真是什么?怎样围绕语文的本真有效地开展系列语言文字实践活动?我认为,语文的本真可以概括为三句话:语文教学教学语文,教学语文见语见文;见语见文仍非语文。下面,我结合对《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思考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语文教学教学语文

  江苏教育出版社主编朱家珑先生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发表文章——《关于教材实验中的几个倾向性问题》一文中指出:“超越文本是新课程理念之一。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允许学生挑战文本,但这应该以文本的学习为基础。然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超越文本,置课文于不顾,或刻意地追求‘多元解读’;甚至在答案唯一的地方也要拼命地选取多种不同的答案;或离题万里,不着边际地‘对话’讨论;或旁征博引,千方百计地开发课外教育资源。使学生不但对文本的价值取向、做人的道德观念等是非没有清晰的认识,而且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吸收和内化也未着边际。”

  用的是最先进、最前沿的理念,却上出“四不像”的语文课,想来是个笑话!事实上,这种“理念踩空”的尴尬远不止这一种,我们不能看到语文课堂只执各语文要素之一端而不计其余的情况,而且这种只执一端的做法又往往走向极端。这些窘境的出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课堂教学脱离了语文课的本真,忘记了语文教学必须扎扎实实教学语文。“应该以文本的学习为基础”,文本学习学什么?答案确定无疑,那就是学语言文字。脱离了语言文字学习这个基础,一切活动都无异于南辕北辙。叶圣陶先生曾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头的指“听说”,书面的指“读写”。可见,语文教学应立足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对一篇课文来说,教学环节设计紧紧围绕课文的语言文字,才抓对了教学的起点、立足点。同时,抓住语言文字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归宿。

  无论哪篇课文,都有教不完的语言文字的东西。如果都抓,显然既不必要,又不现实。《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有哪些值得抓、要抓实的语言文字训练点?通过反复研读教材,我们就可以发现,苏教版教材有一个很好的编排体例,那就是,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都提示了一篇课文的教学要点。我们来看看这篇课文的课后练习: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用钢笔描红。3、读读下面的词语。4、读读下面的句子,并用带点的词语造句。5、搜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这些题目在提示我们,对于这篇课文,应该进行哪些语言文字的训练?显然,“感悟、积累、运用”,是这些要求背后的要求。具体说,就是:读课文,练感悟;积累描写树木的词汇、语段;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学习使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说话。

  想到这些,我不由得心生感慨:我们的语文课上可以做、应该首先做好的事情真不少啊!不将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训练落到实处,我们的语文课堂必然会在半空中兜圈子,必然失去应有的真意。

  二、教学语文见语见文

  现今,语文课堂应该着力进行语言文字的实践,已被愈来愈多的教师所认同,并不断通过实践探索,总结出不少操作层面的智慧。但同时,又一个重要层面被忽略了——课堂教学抓住了“语”,丢掉了“文”。更有甚者,完全曲解了“语”的内涵,缩小了“语”的外延,将“语”的教学仅仅局限在字词句简单、机械的重复训练上。

  曾几何时,分段、概括段意、感受中心、学习写作方法等等这些关乎“文”的东西,在语文教改的“矫枉过正”中成了令人扼腕的牺牲品。很长时间以来,几乎没有人再在课堂上落实些关于“文”的东西。

  事实上,关于“文”的东西真的过时了吗?真的不再需要?文章取士是旧时代的产物;中国古代文章有“经邦济世”、“经国济民”等功用,其含义相当于“治理国家”。今天,虽然文学、文章没有了这般辉煌,但其教育自我、警醒世人、陶情冶性的功用谁也不能否定。文章不是无情物,离开了“情”,它只不过是一堆生冷的符号。读文需“披文入情”,显然,由文入手,关注“文”的东西,才利于“入情”,才使教学生动活泼,才是语文教学的正常路径。

  语文教学凸显“文”,就应该光明正大地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谋篇布局、段落层次、表述方法以及文字的流畅和韵律等,完全不必欲抱琵琶半遮面!在这些方面,《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就是一个极好的学“文”的素材。比如,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不应让学生感受、认识吗?如果学生学习完本篇,脑海中只有樟树的一些印象,感受不到樟树可贵之处和宋庆龄博大情怀的联系,就难免流于疏浅。再如,本文谋篇布局的方法很巧妙:单就写樟树来说,作者从事物的不同方面来写,每写一个方面,都围绕事物的特点写具体。此外,作者介绍樟树,还由表及里,由外观到内质,给读者留下了完整、深刻的印象。在“围绕特点写具体”方面,本文也很有独到之处。如,对樟树的香气,作者除了步步深入,层层推进,还恰当地运用对比,使人充分感知樟树香气之悠长。

  课堂教学中,见语又见文,才能使言语蕴涵的意象丰满、鲜活,也才容易体悟文章所含之情。就《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来说,注重本文“文”的特点,利于学生的“感悟”。注重“文”的特点,同样有利于学生的“积累、运用”。把握住文章的结构、层次、脉络,方便快速积累;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表达的能力;明晰了作者的思路,在反复诵读中,更容易感受语言的流畅与韵律。

  三、见语见文仍非语文

  2005年第九期的《小学语文研究》,刊登了苏教版主编、著名特级教师张庆的一篇题为《走一条求真务实的语文课改之路》的文章。在文章中,张老师就如何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提出了八字方针——“倡简、务本、求实、有度”。文章切中时弊,旁征博引,字字珠玑,可以很好地回答一线老师在课改进程中的诸多困惑。在一遍遍的阅读中,我产生了很多想法。其中,感受最为突出的是:语文教学必须切实回归语文的本质属性,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地引领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

  但是,语文教学见“语”又见“文”,就是完美的语文教学了吗?显然不是。就语文教学说,“语”为基石,“文”作高台,还需更多的东西穿插、补充、丰富、修饰,才能构筑空灵的语言楼阁。这些起到穿插、补充、丰富、修饰等功用的东西可以概括为“智慧”和“情趣”,它们是语文的血肉,语文的灵魂。具体到教学中,应该是语文教学必须关照语文方法、语文思维,必须强调“有情有趣”。从这个角度说,语文教学的最终归宿,应是培养学生的大情怀、大智慧。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是什么?显然应该是引导学生感知樟树香气的永久保持,同时自然地领悟关联词语起到的作用。怎样突破这个难点,我作了如下设计:

  师:作者如何具体写出樟树香气永久保持这一特点的? 交流【出示句子】

  (1)  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师:分行、分次地出示四句话。引读

  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

  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

  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

  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师:读一读这四句话,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师:是啊!无论怎样的情况,樟树的香气都能——(板书:永久保持)再来读读这句话。

  (2)引读,是呀,所以说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这样的预设,就是综合考虑了文本理解、方法掌握以及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课标”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摆脱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学科性质和地位,即不能单纯强调某一方面,应在二者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应看到,语言并非生冷的抽象符号,它则立场坚定,爱憎分明,感情真挚,内涵丰富,通达天地,畅晓古今,可谓包罗万象。人文关怀,智能发展,品德熏陶,习惯培养,方法习练,等等,都应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顺便自然达成,得到足够的重视。

  对此,著名专家成尚荣有过精辟的论述,有助于我们在语文课堂实践中把握正确的方向。他认为,语文并不复杂,复杂的是我们树立怎样的语文教育观,当我们把握住语文的本质,一定能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之路!他指出,在回归本真、删繁就简的语文教改中,必须注意避免再次走向极端,他指出的注意事项值得我们警醒:

  1、语文本色,不是止于平凡和真实,而应追求教师与学生的解放与自由,以求得语文教学的纯粹意义——幸福感。

  2、课改的主导思想、核心目标定位在“创新”上。语文本色虽有所涉及,但关注不够,甚至有淡出改革语境的嫌疑,稍不注意,“本色”可能会遮蔽“创新”。

  3、语文的本色应该用创新的思想和理念去照耀,去支撑,去引领,这可能是最为重要的“本色”。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只有立足语言文字,结合文本的具体特点,合理兼顾语文教学诸要素,力避执其一端,才容易上出生动活泼的语文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