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紫千红总是春
万紫千红总是春 悠悠中华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底蕴,然成其大者,少不了我们对外来文化去粗存精。而中华文化也为世界文化划上了绚丽的一笔。
农业经济时代的中国不仅国力强盛,其灿烂文化也是其他国家学习的对象。中国的服饰、瓷器、建筑、饮食、学术思想无不影响着他国。唐文化的传播就促使了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唐文化在发展中形成了中国文化圈。四大发明西传后,成为欧洲“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马可·波罗行记》诱发了西方冒险者对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同时,中华民族也用海纳百川的胸怀积极吸收着外来文化精粹。张骞通西域打开的不仅是一条丝绸之路,更是一座中西交往的桥梁。此后,佛教文化传入,石窟艺术、绘画、雕塑蔚然成风,充实了中华文明。徐光启与利玛窦的合作是历史上的佳话。中外文化就这样互相学习,造就世界文明的有容乃大。
在工业经济时代,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落与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文化中心由欧洲取而代之。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开始了中西文化、新旧文化的激烈碰撞交融。
期间,自强的中国人积极求索救国之路。远赴大洋彼岸留学者有之,壮怀激烈赴日留学者有之,追求马克思真理赴法、德半工半读者有之。他们中不乏国家栋梁,不乏民主革命的先驱,也不乏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频繁的对外交流在中国民众的社会生活中经过反复激荡、沉淀,最终与中华文明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华民族的近代文明。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尤其在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与文化日趋多极化。各国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争奇斗艳。中国也融入了这股大潮,绽放着夺目的光辉。君不见apec会议上不同肤色的各国领导人都穿着喜庆大方的唐装?君不见《藏龙卧虎》中的中国功夫倾倒了好莱坞?中国文化的魅力可见一斑。在中国,耳中时闻“巧克力”“沙发”等外来词汇,眼中常见麦当劳叔叔的笑脸,鼻间常嗅外国香水芬芳四溢……“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外来文化正冲击着中华文明,也丰富着中华文明。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愈来愈快的今日,文化交流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不仅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也要在融合中提高本民族文化水平,为人类文明献一己之力。毕竟有各国文化的充实,才有“万紫千红总是春”的世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