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上午第三节,我有幸聆听了刘平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略读课文《青山不老》一课。听刘老师的课学到了不少经验,更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通过饱含深情地朗诵,再配上屏幕上的图,导入新课,引出文中的主要人物,教师简短而又富有激情的几句话很快缩短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更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学习字词,培养能力。
自由读完课文后检查字词,并要求学生用几个词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选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哪个词震撼了你?这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概括,既掌握了字词,又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三、目标明确,过程清晰。
刘老师紧紧抓住课文前导语中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带动全文的学习,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四、巧设铺垫,理解含义。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刘老师设计了问题,并以排比的句式呈现,“他仍坚持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绿化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五、计算想象,渗透学法。
老人创造了了不起的奇迹中有句“3700亩林网”,这在学生头脑中很抽象,老师告诉学生1亩=667平方米,算算相当于多少间教室。这样学生就明白了,更能体会到老人创造的奇迹之大。还有学第二自然段大环境时有一句古文,怎样理解?你从什么地方知道?表扬并教会学生利用注释学习课文。还有读课文时动笔墨圈划等,老师很注意指导学习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嘛。
六、注重朗读,加深理解。
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现实与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适合学生朗读。刘老师在教学时就注意了通过多种形式地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
七、补充资料,抒写感受。
刘老师课前精心准备了不少资料,花费了不少心血。比如补充老人真实资料,拓宽了学生的认识角度,使学生从对老人所取得成绩的惊叹转移到对老人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来深化理解课文,并有感而发练练笔,培养写的能力。
刘老师的略读课文教学,我收获不少。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浅知,粗知不是少知。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我认为略读课文也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把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略读课上,学生应学得更自主、更开放;老师应说得更少、更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ids.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80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