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犯必须从重处罚,无论是一般累犯还是特殊累犯,都应判处相对较重的刑罚。从重处罚是相对于不构成累犯的情况而言,根据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确定刑罚,不一律判处最高刑。累犯不得适用缓刑和假释。
法律分析
累犯分为一般累犯和特殊累犯。
根据我国《刑法》第65条的规定对累犯应当从重处罚,即采取必须从重处罚的原则。确定其刑事责任,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于累犯必须从重处罚。即无论成立一般累犯,还是特别累犯,都必须对其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内,判处相对较重的刑罚,即适用较重的刑种或较长的刑期。(二)从重处罚,是相对于不构成累犯,应当承担的刑事责任而言。也即对于累犯的从重处罚,参照的标准,就是在不构成累犯时,应承担的刑事责任。(三)从重处罚,必须根据其所实施的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确定其刑罚,不是一律判处法定最高刑。由此可见,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不得适用缓刑和假释。
拓展延伸
累犯罪行的判缓刑政策:法律实践与司法倾向
累犯罪行的判缓刑政策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在法律实践中,判缓刑对累犯的适用存在一定的限制和条件。一方面,判缓刑有助于为累犯提供改过自新的机会,促使其重新融入社会。另一方面,判缓刑也需要考虑社会公众的安全和公正,以及对受害人的保护。司法倾向在这一政策执行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同地区和法官对于累犯判缓刑的态度和标准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对于累犯是否可以被判缓刑,需要综合考虑个案的具体情况、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以确保判决的公正和合理性。
结语
累犯罪行的判缓刑政策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判缓刑既有助于为累犯提供改过自新的机会,促使其重新融入社会,又需要考虑社会公众的安全和公正,以及对受害人的保护。在执行过程中,司法倾向和地区差异可能存在。因此,判决累犯是否可以被判缓刑需要综合考虑个案情况、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以确保判决的公正和合理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五条
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
前款规定的期限,对于被假释的犯罪分子,从假释期满之日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