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考察报告
——明清建筑风格对其家具设计的影响摘要:仔细揣摩中国古代建筑、家具构件名称如建筑的柱、梁、枋、檐及家具的榫、枨、框档等就能知道无论从技术材料还是结构形式来讲它们都有着同根同源的关系。陈XX在其著作《说园》中将家具喻为“屋肚肠”,也形象地说明了建筑与家具的关系。本文即是通过对故宫太庙(现北京劳动人民文XX)、社稷坛(现中山XX)、太和XX、中和殿、保和殿、乾XX、交泰殿、坤宁XX等建筑空间的考察来讨论建筑予家具而言,在设计布局、结构方式、造型特征、建筑类别等方面的影响。
引言:身居京城多年,对故宫的拜访也不下十次,但都是陪着亲朋好友以一个业余观光者的心态匆匆地来而后又匆匆地走。最近一次踏入其中的初衷也不外乎陪游,因为深居在此,尤其往返数次后,难免会对其萌生些许视觉疲劳。当然,这次陪游成为次要目标,主要是带着考察的任务认真打量了她的建筑布局,造型结构、细部装饰、室内陈设等。凭心而论,之前虽数次身临其境,却唯有最近才真正的领略和感受到了古人那超群的聪明才智。
需要说明的是,因本人非建筑和考古专业出身,对此次兼带陪游的考察之行难以做到面面俱到抑或深邃精湛的水准,故,此次行文仅从视觉的感受来探讨故宫建筑风格对其室内家具设计的影响。
考察方法:拍照、询问(具体工作人员、导游)、随身携带文献翻阅
1.明清社会及建筑概况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恢复、停滞以至崩溃的时期。明初兴修水利,鼓励垦荒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自宋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得到发展。清朝建立后,为稳定封建经济积极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但对手工业和商业采取压抑政策,直到清中叶这种压制状况才逐渐好转。
明、清时期的建筑,沿着古代建筑的传统道路继续向前发展,除了建设首都南京和北京及扩建若干宋、元以来的旧城外,为了防止倭寇,在沿海地带建造了大小城堡和海防基地;同时在城镇和乡村中增加了很多书院、会馆、宗祠、戏院、旅店等公共性建筑,尤其是作为私有财产出现的江南园林,这一系列的建筑成果使得明清建筑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最后一个高峰。
2.故宫建筑概况
北京XX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殿。从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起从全国征调近三十万工匠经过14年的时间建成的规模宏大的宫殿组群。清朝沿用后只经过部分重建和改建总体布局基本没有变动[1]。明清故宫全部建筑分外朝内廷两大部分,外用宫城(紫禁城)围绕。其建筑基本上是遵照《礼记》、《考工记》及封建传统礼制来布置的,如前朝后寝(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乾、交泰、坤宁XX宫)、左祖右社(左太庙右社稷坛)。和中国历代皇宫一样,故宫的设计思想也是体现帝王权利的,它的总体规划和建筑形制用于体现封建宗法礼制和象征帝王权威的作用要比实际使用功能更为重要。
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的等级制度,在明清故宫中得到典型的表现。前三殿是宫城主体,所以在这组宫殿的四角建有崇楼(图一),太和殿是最高等级建筑,采用重檐庑殿顶、三层白石台基、11间面阔、屋顶走兽和斗拱出挑数目也最多。(图二)
3.明清家具概况
经历了宋朝理学和元朝民族融合的双重影响,明清的家具设计呈现两种分化,即皇室家具崇尚雄伟奢华(图三),而民间家具则沿袭了宋代文人发展的简洁流畅、舒展优美,因而形成了享誉国内外的“明式家具”(图四)。清朝中后期,由于受西方巴洛克、洛XX风格的影响,使得该时期家具类的小木作构件走向堆砌雕饰的“清式风格”(图五)。
4.故宫建筑风格对家具设计的影响
4.1从故宫单体建筑布局来看家具结构
据资料表明,故宫所有建筑开间都采用奇数制,除太和殿为十一开间外,其余所有门楼或殿堂都根据其地位采用不同规模的九五开间,这种布局构思一说源于《易经》寓意九五帝王至尊的卦象,另一说是为保证建筑物正中开门,其开间必须奇数。我们暂且不考证哪种说法更为真实,至少眼前的建筑无论从美学的角度还是技术的层面都给世人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
从每幢门楼和殿堂对称的形制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家具设计中,对称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制作手法。无论是床榻类、椅凳类,还是案几类、橱柜类,都采用严格的几何对称方式。(图三~五)这样不仅可以满足视觉的审美要求,还能更方便地进行家具组合布局。
4.2从建筑结构来看家具结构
在建筑和家具中一脉相承的构造方法当属榫卯结构。故宫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无疑属于榫卯技术的巅峰之作。可以说,精湛的榫卯技术是中国古建取得辉煌成就的核心力量。明清家具向建筑学习,在结构上最具本质意义,其最重要的表现是对建筑梁、柱、枋和替木的借
鉴和吸收,如家具腿足的侧脚收分、枋串和牙子等做法(图六)。
4.3从建筑造型看家具造型
建筑造型予家具造型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近代研究古建筑的方法通常是“一屋三分”,即屋顶、柱子、台基三部分。事实上这种方法也一直潜移默化地应用在古典家具的研究上。对应的是将建筑屋顶的研究方法移植为对家具顶部的研究,如桌、案的顶面、椅、塌的搭脑等(图七);对建筑梁、柱、枋则可以看成是家具的各类枨和腿柱(图八);建筑的须弥对应家具的束腰(图九);建筑的栏杆对比床榻的围子(图十);建筑的台基则相当于家具的托尼(图十一);建筑的照壁可以引申为室内屏风(图十二);更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出现的一种名为拔步床的家具纯粹是对整个建筑造型的模仿(十三)。
5.影响建筑与家具风格的外在因素
众所周知,影响事物变化发展有内外两个因素,其中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对于建筑与家具而言,这个外因便是包括生产力水平、生产工具等在内的经济基础。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是经济基础在主观世界的反应。中国古代家具的演化,从根本上说是由跟其息息相关的人类生活方式来决定的,建筑在其中则起到引导和促进的作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及生产力发展到明清二代可以说是积淀了前朝所有精髓于一身,所以,仔细研究故宫的一草一木,我们不仅能从中看到浓厚的明清社会烙印,同时还能领略到历代劳动人民所建立起来的灿烂成就。
6.结语(几点看法)
经考察,个人认为:
1)要研究明清建筑艺术风格对家具设计的影响,从考察范围来说,北京XX建筑代在建筑技术、材料、造型、色彩等方面的确能起到很大的代表作用,但对于幅员辽阔的中华民族来讲却显得有些苍白。因此,要想获得更准确和更完善的考察数据,还需将考察范围扩大到故宫以外更多的对象。如不同阶层、不同民族和不同区域,因为无论是历史还是现代的问题从来就不是以独角戏的身份出现和告终的。
2)对于考察的广度和深度来讲,我们不应只把目光局限在本专业的认识上,因为知识层面越高,它跟其他学科的交叉性越大,因此,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借力于其他专业的知识和方法。只有这样,理论的研究才会在前人的基础上收获更多的成果而不至于踏步不前。
3)一如文章开始和结论所谈到的,明清建筑和家具设计制作的成果是建立在前朝历代智慧之上的。中国23__多年封建社会历程,以唐朝为转折,生活方式由席地到垂足发生了巨大
改变,这是影响建筑和家具变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次需要提出的就是宋朝,由于军事上的软弱,宋氏王朝的发展大都体现在文学艺术和工艺制作上,所表现出来的是简洁而舒展,清逸而严谨的理学品格,这对于明式家具重内涵而轻装饰的工艺特征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研究明清建筑与家具不能不考虑在她之前的宋朝工艺成果。
7.参考文献
[1]刘.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版社,19__年第二版.
[2]北京建筑文化考察组,殷,温,刘,金.河北正定、保定等地古理筑考察纪略:写在刘XX诞辰110周年华诞之际[J].建筑创作,2006,(12).
[3]刘,王.论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与木制家具的关系[J].装饰,2007,(02).
[4]张.建筑与家具——古代家具结构与风格的建筑化发展[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5,(04).
注:本文图片除图一部分引自刘XX专著及图六引自张老师论文外,其余为笔者自拍、处理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