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汇意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原文及教案-

来源:汇意旅游网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认识“坝、 汉” 等10个生字。 会写“晨、 绒” 等13个字。 能正确读写“早晨、 穿戴、 鲜艳” 等词语。

2. 过程与方法: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3.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 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 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的学习生活, 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 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课前准备:

1. 学生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预习课文。

2. 教师准备好相关的图片、 道具和生字词的卡片。

3. 准备生字书写的多媒体演示。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 (出示资料袋中的图片) 瞧, 从山坡上, 从坪坝里, 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 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他们分别是哪个民族的, 让他们自我介绍一下吧! 安排几位学生戴上相关民族的头饰, 学生简单介绍这些民族的资料。

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词语: 傣族 景颇族 阿昌族 德昂族

二、 顺势切入, 初读课文

1. 清晨, 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 早早地起了床, 迎着朝阳, 踩着露珠, 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地朝同一个地方走去, 他们要去哪呀? (大青树下的小学) 对, 那可是一个充满欢笑, 美丽而可爱的地方, 今天咱们一起去走一走, 看一看, 保证你们去了就舍不得离开。

2. 提出读书要求: 自己小声读课文, 勾画出不认识的字, 借助拼音读一读。

3. 趣味识字词

(1) 出示词语: 早晨、 穿戴、 鲜艳、 服装、 打扮、 校园、 敬爱、 国旗、 敬礼、 铜钟、教室、 朗读、 安静、 树枝、 这些、 好奇、 招引、 古老、 粗壮、 枝干、 影子

(2) 指名读, 正音。

(3) 开火车, 练读。

(4) 做游戏巩固字词。

a. “贴字” 游戏: 教师出示图片, 请小朋友根据图片找到和图片有关的生词。

b. 玩找字游戏: 抽出生字, 教师读生字, 小朋友找到相应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4. 同桌相互听读课文, 在读中巩固识字。

5. 朗读感悟

(1) 学生逐段朗读课文, 感知课文内容, 同桌间互相说说读了这一段知道了些什么?

(3) 组织朗读比赛, 你最喜欢读哪段, 读出你的感情来。

第二课时

一、 朗读感悟

1. 读读说说, 学习第一自然段。

a. 自读感悟

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一自然段, 边读边根据下列提示展开想象, 读后交流描述: 早晨, 同学们来上学了, 我好象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学生读后交流描述。

b. 指导朗读: 早晨的校园多美啊, 你喜欢这时的校园吗? 那么就把你的喜欢的情感用你的朗读来表达出来吧。

学生自读自练, 指名交流。

2. 读读说说演演, 学习第二、 三自然段。

a. 你喜欢这所小学吗?

分组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 如: 上课时, 学生读课文非常好听; 下课时,他们尽情嬉戏, 非常快乐等等。

b. 这读书的声音究竟有多好听啊? 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引导学生理解“窗外十分安静??” 一句, 体会正因为同学们读书的声音非常好听, 所以树枝不摇了, 鸟儿不叫了, 蝴蝶不飞了, 猴儿也来了。

c. 情景表演: 几个小朋友分别扮演树枝、 鸟儿、 蝴蝶、 猴子, 请“它们” 做评委, 其他小朋友有感情朗读第二、 三自然段, 如果读得好的话, “它们” 就如课文所示, 围拢过来静静地聆听。

d. 激情朗读: 同学们读得可真好, 为了鼓励大家, 今天老师允许大家一起和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小朋友一起做游戏, 你想玩什么?

引导学生口述, 再朗读该部分。

3. 读读画画, 学习第四自然段。

a. 同桌互读。

b. 联系前面的课文, 带着你的感情, 放飞你的想象, 画画你脑海里的大青树下的小学。

二、 复习生字

1.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通过已学过的生字帮助巩固新学生字, 注意渗透偏旁表义的思想。

2. 边用课件演示要求写的十三个字, 边指导书写。

3. 学生写字, 教师相机指导, 组织评议。

三、 拓展活动

大青树下的小学的许多学生都很想和大都市的小朋友交个笔友, 他们很想知道你们是否喜欢他们热爱的小学, 也很想了解你们的生活。 请小朋友们给他们写封信, 这样他们就可以通过你们获得更多的信息了。

学生写信后在学习园地里展示。 教师从媒体上寻找信息, 选择一所边疆小学的学生与本班同学开展“手拉手结对子” 活动。

板书设计:

1 大青树下的小学

穿戴不同 语言不同

共同学习 共同游戏

热爱团结

(教学反思参考 1) 大青树下的小学

朗读是任何一门语言课都非常重视培养的一种能力, 它是任何一个没有语言障碍的人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 一堂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无疑是充满遗憾的, 因此, 培养学生通过朗读形成一定的语感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这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用自豪、 赞美的感情来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 刚开始, 我用提问的形式问学生: “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同学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学校的?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 ”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加上生活区域与时空和课文所写的内容有差距,因此对课文所写内容没有多少感受, 所以朗读起来感情并没有真正表达出来。 如何引导呢? 看到一名学生带来的一套白族服装, 我灵机一动, 马上在她耳边耳语了一番, 请她套上这套服装。 当她再次出现在全班同学面前时, 立刻传来一片赞叹声, 我看到, 自豪与喜悦也漾在了她的脸上。 我马上提议:“你能用现在的心情来朗读课文的片段吗? ”她有了新的朗读体会, 果然读得声情并茂。 接着, 我又让在座的全体同学用刚才发自内心的赞叹体验来朗读课文, 他们也读得入情入境。 由此我感悟到, 指导朗读, 除了可以创设一种情境, 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 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描写的事物, 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能读出文章的意境外, 还可以巧用学生的体验, 进行移情朗读, 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享受审美的乐趣, 从而培养语感。

(教学反思参考 2) 大青树下的小学

这是我到新学校上的第一篇课文。 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 打算拿出我的看家本领, 上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给孩子们留下一个好印象。

上课伊始, 在引入课题之后, 我就利用新学校的新设备, 利用多媒体投影出了各民族人民的有关图片,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上少数民族人民的特点, 孩子们普遍都非常感兴趣, 尤其是对于他们的服饰, 印象更为深刻。 与此同时, 我让孩子们念念这些少数民族的名称, 在认识这些民族的同时, 也为随后开展的深入理解文本铺垫了基础。

在学习文本时, 我让孩子们找找民族小学与我们在读的小学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读读找找。 用“这是一所( ) 的小学” 的句式来展开教学。 有学生说这是一所团结的小学, 从“有傣族的, 有景颇族的, 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还有汉族的。 大家穿戴不同, 来到学校, 都成了好朋友。 ” “上课了, 不同民族的小学生, 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 ” 等语句中可以体会到。 有学生说这是一所美丽的小学, 从“那鲜艳的民族服装, 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 古老的铜钟, 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 凤尾竹的影子, 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等句子中体会到的。 还有的学生说这是一所快乐的小学, 从“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 向敬爱的老师问好, 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下课了, 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 摔跤、 做游戏, 招引来许多小鸟, 连松鼠、 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 中读懂的。

课文中并没有写孩子们是怎样上课的, 课文中为什么要写到小动物, 我抓住这一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上课时的情景。 孩子们各抒己见, 十分踊跃, 有的说: “他们听得目不转睛。 ” 有的说: “他们积极举手发言, 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 有的说: “他们把课文读得又整齐又动听。 吸引了许多小动物” ??

整堂课总体感觉教学环节还是比较清晰的, 重点也挺突出。 一些教学设计比较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很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 我的提问语言、 过渡语言、 激励语言还需细心斟酌。 这样, 才能在课堂上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他们在课堂上快乐地学有所得!

(教学反思参考 3) 大青树下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 这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 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一、 善于发现, 激发兴趣

学生在家里呆了两个月 , 生活随意, 注意力不集中, 为了吸引学生, 上课伊始, 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 谈发现。 学生都非常感兴趣, 一个接着一个的谈着自己的发现, 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的服饰, 印象更为深刻。 学习兴趣有了, 为随后开展的深入理解文本铺垫了基础。

二、 自主识字, 指导写字

识字和写字在中年级仍然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本课的生字较多, 涉及的新词语也比较多。 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认记。 在指导书写方面, 除了指导难写的字外, 其他的都放手让学生在课后去掌握。 看到孩子们的作业交上来时, 我发现大部分孩子能够写正确,而且书写特别认真, 只是个别孩子书写的质量不高, 写得不漂亮。 写一手好字, 是语文课应该追求的, 应当是每节课都必须要的。

三、 以想促悟, 悟中朗读

在教学时, 让学生充分读书, 谈读书感受, 充分来唤起学生的想象, 以激发兴趣, 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 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 例如对于学生上课的情况, 课文中并没有写具体, 只写了他们动听的读书声, 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我抓住这一空白点, 让学生来说说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上课读书时的情景。 有的说: “他们读得很流利。 ” 有的说: “他们读得津津有味。 ” 有的说: “他们读的绘声绘色。 ” ??

又如在学习窗外十分安静一句时, 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 “如果我们就是窗外的蝴蝶、 小猴、 小鸟、 树枝, 我们会怎样想呢? ” 这个情境的创设, 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开学第一课, 难免会有遗憾, 自我感觉在课堂上的语言还是显得不够精炼,问题不够明确。 今后要细心斟酌、 精心设计教案。 这样, 才能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他们快乐地学习! 今天有部分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 发言不够积极, 我相信学生也会慢慢进入状态的!

(教学反思参考 4) 大青树下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 是一篇抒情散文。 课文描写了我国西南边疆一所美丽而充满欢乐的民族小学, 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同时, 也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上课伊始, 在引入课题之后, 我就出示了各民族人民的有关图片,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上少数民族人民的特点, 孩子们普遍都非常感兴趣, 尤其是对于他们的服饰, 印象更为深刻。 与此同时, 我让孩子们念念这些少数民族的名称, 在认识这些民族的同时, 也为随后开展的深入理解课文铺垫了基础。

在学习文本时, 课文中并没有写孩子们是怎样上课的, 我抓住这一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上课时的情景。 孩子们各抒己见, 十分踊跃, 有的说: “他们听得目不转睛。 ” 有的说: “他们积极举手发言, 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 有的说: “他们把课文读得又整齐又动听。 ”

整堂课总体感觉教学环节还是比较清晰的, 重点也突出。 教学设计比较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但我也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有时还显得有些繁琐。 其实,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提问语言、 过渡语言、 激励语言都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教师细心斟酌, 多加锤炼, 精心准备。 这样, 才能在课堂上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他们在课堂上快乐地学习!

Copyright © 2019- hids.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80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