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汇意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诈骗为什么很多变为民事纠纷

诈骗为什么很多变为民事纠纷

来源:汇意旅游网

诈骗很多变成民事纠纷案件,原因如下:
一、民事欺诈行为不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而诈骗罪实施欺骗的目的是让对方陷于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从而达到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二、民事欺诈行为人在签订合同之后,总会以积极的态度创造条件履行合同;诈骗行为人根本无履行诚意或履行能力。
三、民事欺诈行为人为了减轻责任可能辩解,但不会逃避承担责任;而诈骗行为人则是要使自己逃避承担责任,最终使对方遭受损失。

具体解释:
首先,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欺骗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涉嫌刑事犯罪,是会追究刑事责任的。刑事意义上的诈骗,行为人通常表现为为了非法占有他人财物,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自愿向行为人交付财产。

民事纠纷是指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纠纷。民事纠纷例如借款类、买卖合同类,这些纠纷虽然对方存在例如不还借款、不给货款或者不给货等违约行为,但是对方主观上并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客观上也会主动、积极的去履行,只不过有的可能违约,因为某些原因不履行。

民事上的欺诈行为是在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过程中,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做出错误的表示的行为,是带有一定的欺诈的特性,但是行为人主观上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并且还会积极、主动的去履行协议。

简单的区分,诈骗本身不存在真实的交易,通常情况下是主体身份可能就是假的,即使身份真实,所做的交易对象例如卖出的物品也是不存在的,或者购买大宗物品根本就没有履行能力,对于因借款涉嫌的诈骗,通常情况下借款方所说的借款用途是不真实的,借来的款项通常挥霍掉了。

区分诈骗还是民事纠纷,有助于选择纠纷解决的途径。如果是诈骗可以直接到公安控告,由公安立案侦查,追究其刑事责任,同时公安侦查过程中可以银行存款、查扣财物。如果是民事纠纷,那么可以向法院起诉。实践中,非法占有的目的的认定应在综合考量上述事实的基础上推定而得。需要请注意的是,行为人仅具有上述一种情形,如将被害人的财物用于个人还债等个人用途,并不意味着其一定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只有结合其他事实,如该还债行为导致其最终不能归还财物给被害人等,才可认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Copyright © 2019- hids.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