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按摩子宫与产后出血的关系,为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制定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胎盘胎膜娩出后,立即按摩子宫,至子宫收缩、阴道出血少为止。结果:2008-01-01至2008-06-30,在我院阴道分娩正常产817例,发生产后出血24例,产后出血发病率为2.94%。其中A组375例,发生产后出血5例,产后出血发病率为1.33%;B组442例,发生产后出血19例,产后出血发病率为4.30%。两组产后出血发病率经X2检验,P<0.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胎盘胎膜娩出后尽早按摩子宫是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关键词】按摩子宫;产后出血;发病率
产后出血是产科最常见和最危险的并发症,也是引起产妇死亡的直接原因之一。做好预防工作,可明显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病率。本文通过按摩子宫与产后出血的关系,探求直接、有效、便捷、经济、无创的止血方法,对预防产后出血有重大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与方法。2008-01-01至2008-06-30在我院产房阴道分娩的、产程正常的、产程中无需特殊处理的、胎儿正常大小、无产科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初产妇或经产妇共817例,其中初产妇399例,经产妇418例;产妇年龄最小18岁,最大42岁。随机分成A、B两组。A组:是胎盘胎膜娩出后,常规双手按摩子宫,至子宫收缩、阴道出血少为止,如按摩时仍有少量或多量新鲜血液流出,则给予缩宫素肌注及检查软产道,并给予相应处理。B组:是胎肩或胎儿娩出后常规肌注缩宫素20U,出血量多于200ML时,才开始按摩子宫。两组发生产后出血共24例,出血量在500-1000ml 21例,1000-1500ml 3例。A组375例,初产妇185例,经产妇190例,发生产后出血5例。出血500-1000ml 4例,1000-1500ml 1例。B组442例,初产妇219例,经产妇223例,发生产后出血19例。500-1000ml 17例,1000-1500ml 2例。
1.2 出血量的测量方法:
1.2.1 胎儿娩出后,接生者立即将聚血盆置于产妇臀下至产后4h取出。出血超过500ml,聚血盆内的血倒入计血量筒中合计计算。
1.2.2 纱布以统一规格8 cm*8cm 全部湿透为10ml计算。
2.结果
2.1 产后出血发病率。(见表1)表1 A组与B组产后出血发病率
2.2 A组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构成。(见表2)表2 A组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构成
2.3 B组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构成。(见表3)表3 B组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构成
3.讨论
3.1 产后出血发病率。由表1可见:2008-01-01至2008-06-30在我院产房阴道正常分娩的产后出血发病率为2.94 %,与乐杰报导的2 %-3 %[1]相一致,A组的产后出血发病率为1.33%;B组的产后出血发病率为4.30%,A组明显低于B组。两组产后出血发病率经X2检验,p<0.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3.2 由表2可见,发生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为胎盘因素和软产道裂伤,而高发的宫缩乏力明显减少。由此可见产后尽早按摩子宫,可达到减少产后出血发病率的目的。
3.3 由表3可见,发生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为宫缩乏力,占产后出血的78.95%,其次为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各占15.79%、5.26%。导致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顺位与广东地区和全国产科质量检测结果报导一致。因此做好分娩期的监护以及产后宫缩乏力的及早预防,可明显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从而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病率。
3.4 按摩子宫或双手按摩子宫是预防宫缩乏力最直接、有效、便捷、经济、无创的方法之一,是降低产后出血发病率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重要措施。因此助产者要加强防范意识,重视利用这一措施,努力提高产科质量,保证母婴安康。
【参考文献】
[1] 乐杰主编. 妇产科学. 第6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