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门以前就叫复兴门,因为它不是老北京原装的门而是后“盖”的。
明清时期,老北京城的城门不是简单的出入通道,而是设计周密的整套城防要塞。每座完整的城门都包括一座城楼、一座箭楼,还有把城楼和箭楼连在一起的瓮城。如果敌军一旦侵入,首先就会进入一个已经形成绝对封闭空间的瓮城之中,那么也就必然成为“坐以待毙”的“瓮中之鳖”了。可这样完美又令人赞叹的城门设施,当年的“建国门”和“复兴门”却不曾享有这等“殊荣”——因为这两个门根本没有城楼。
早年间,从西单附近出城需要向北绕行阜成门或向南走宣武门。1939年,也就是北平沦陷时期,日伪当局为配合所谓的“新都市计划”,在东、西长安街延长线方向各开辟了一个城墙豁口。1941年,西豁口处加筑了城台和券门,它虽不是正规的城门,但还是以“门”命名,东城墙出口命名为“启明门”,西城墙出口命名为“长安门”。
1945——有了新名字
民国时期的复兴门外
新中国刚成立时的建国门附近
为了洗刷耻辱的伤痕,也在人民群众的呼声下,在1945年11月9日,这两个在日伪时期开辟的城门被重新命名,“启明门”改叫“建国门”,“长安门”改为“复兴门”。
复兴门以前叫什么门
复兴门以前叫长安,复兴门和建国门是日冦侵占北京时,在内城东西城墙上扒开的俩处缺口。后改为新城门,建国门称为启明,复兴门称为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