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点:历经生活磨难,早先的豪侠之气在杜甫的诗作中早已难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对苍生的怜悯和国家前途的关心与担忧。
区别:
1、内容不同
《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为“三吏三别”之一。 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由诗圣杜甫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 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的记录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全诗语言极其质朴而意象峥嵘,略无经营而波澜叠出,盖以流自肺腑,扣人心弦。
2、艺术描写不同
《石壕吏》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中心突出,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这种非现实的幻想建立在诗人许身社稷,饥溺为怀的思想基础上而博大胸怀之表现,则使作品放射出积极的浪漫主义光辉。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异同
相同:都写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不同的是:石壕吏是通过我的所见,叙述老妇一家在安史之乱后征兵给人民灾难,秋风所破歌直接写自己经历茅屋所破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