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汇意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校教师个人优秀事迹材料 篇5

高校教师个人优秀事迹材料 篇5

来源:汇意旅游网

  林海燕,中共党员,文学院副院长,文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硕士生导师,省级一流课程《汉语国际教育概论》负责人。教育部对外汉语高级教师;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国务院教育督导办、国家语委聘任语言文字督导专家。

  对教育,热爱、敬畏、奉献;对学生,理解、尊重、唤醒;对自己,反思、鞭策、完善。这是林海燕对职业生涯的坚信和坚守。

  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要想实现全过程育人,实现价值引领,就必须利用好课堂的主阵地。林海燕承担的《汉语国际教育概论》课程,是该专业最核心的专业课,既要培养学生过硬的业务本领,又要启迪学生深刻的文化自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博大的家国情怀。为达到这些育人目标,她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解构与重构,改变以往线性教学顺序,纵向提炼出九大知识模块,在知识传授中注重能力的培养,将思政目标以“盐溶于汤”的形式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相结合。经过两年稳扎稳打的建设与推进,《汉语国际教育概论》课程从众多同类课程中脱颖而出,被吉林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林海燕潜心教学研究与改革,主持《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获长春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她把每节课都当做自己的“代表作”,深受学生喜爱。曾获长春大学最受学生欢迎教师4次、教学质量免检教师2次;获长春大学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全国高校教师微课大赛吉林省一等奖、全国优秀奖。

  在精于教学的同时,林海燕也时刻不忘科研对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促进作用。近年来,主持教育部国家语委等项目8项,参研各级各类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在教育部专项科研项目“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中,她吸纳了3名在校本科生做项目组成员,利用寒暑假带领他们到偏远的山区,从事方言的田野调查工作,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在林海燕的科研引领下,本专业学生撰写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延边教育学院学报》《文教资料》等学术刊物上,虽然级别不高,但却是学生迈出的宝贵的科研第一步。

  为了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创造一个完全真实的汉语教学课堂环境,林海燕创立了一个由本科生为外国留学生上课的课堂,既解决了本专业学生实践的问题,又可以帮助外国留学生提高汉语及汉文化认知水平,这件事情于双方有益,又能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因此林海燕将它命名为“友谊课堂”。

  “友谊课堂”自20__年创立,每周三、周五的下午,她都带着自己的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其他同学随堂观课记录,教师即时督导点评,讨论教学得失。“友谊课堂”结束后师生共同仔细分析教学录像,研讨课堂教学方法,总结课堂教学规律。这一坚持就是11年,中国学生为留学生累计授课2300余学时,每一节课中都凝聚着林海燕的辛勤与汗水。做这一切并没有报酬,对于她而言,学生优秀的教学水平就是最好的回报。

  教书育人是门大学问。林海燕常说,做老师不难,但做个好老师却是值得终身研究的课题。要想做名好老师,须得“心中壮志常在,脚下须臾不息”。

Copyright © 2019- hids.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80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