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猫跳蛛:别名,为蜘蛛目、跳蛛科、猫跳蛛属动物,原产于亚洲中国、越南、印度、缅甸、马来西亚。野生于低矮灌草丛中。我国分布于福建、江西、河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1877年命名。
体多毛,色泽常鲜明、图案醒目,呈黑白相间的花纹。其视觉非常敏锐,白天活跃,常见于阳光下。夜间隐蔽在树皮、石块或叶下的致密窝内。同种数个个体的窝常在一起。
科目分类:蜘蛛 ;生存环境:农田 ;颜色分类:黑色_灰色 ;居住环境:地栖 ;最大体型:0.7cm ;性情分类:敏捷 ;寿命年限:3年 ;适宜温度:26℃±4℃ ;食物饲料:昆虫
角猫跳蛛形态特征:
体长0.6-0.7cm。雄蛛背甲黑色,被毛,外缘黄褐色,眼区后有1条白色横斑。步足黑色,关节处有白色环纹。腹部背面黑色,前部具1条白色弧形纹,中央沿中线分布1对白色短纹。
角猫跳蛛饲养方法:
跳蛛常在树皮下、落叶丛或墙缝等处结两端开口的薄囊状巢。
角猫跳蛛雌雄分辨:
雌蛛花纹和雄性差不多,但触肢较为细长。
角猫跳蛛繁殖方式:
卵生。并灰守候卵的孵化,在巢内越冬或隐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