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子女转为城镇户口后,宅基地使用权应归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但房屋可继承。处理宅基地可将房屋折价给土地所有者、出售给有正住户口的当地居民,或出租并交纳土地使用费。城镇人获得宅基地可通过土地登记确权、农民进城不退地、继承宅基地上的房屋,或迁回原农村户口并购买宅基地等方式实现。
法律分析
一、农村居民子女已转为城镇户口,父母去世后宅基地如何处理?
我国法律规定,农村村民取得宅基地的前提是其“村民”身份,村民首先要属于这一村集体才能取得宅基。同时村民有的只是宅基地的使用权,宅基地所有权还是在村集体,村民不能随意处置宅基地。所以,宅基地不属于个人财产,也不是遗产,不能被继承。虽然宅基地不能被继承,但宅基地上的房屋是个人财产,可以被继承。
原是农村居民,子女参加工作已为城镇人口,在农村的父母去世后其宅基地使用权应当交还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房屋还存在的,其房屋是个人的私有财产,宅基地允许房屋继承人使用。如继承人要求处理房产,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1、将房屋折价给土地所有者;
2、将房屋出售给有正住户口,需要用地建房或没有达到宅基地使用面积的当地居民,并到县级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土地使用权属变更手续。
3、允许依法将房屋出租,按规定交纳土地使用费。
二、城镇人如何获得宅基地?
城里人若想获得农村宅基地,可以从这方面去考虑:
1、凡是在1999年以前城镇居民使用过的农村宅基地,还是可以进行土地登记确权的;
2、农民进城不再退地,原本属于农村户口并且拥有宅基地;
3、农村宅基地在法理上不可继承,但是宅基地上面的房屋是可以继承的,只要你的房屋不倒或者闲置很久的话,都是可以继承的。
4、把自己城镇户口在迁回原属的农村,再想办法出资购买就没问题了。
拓展延伸
宅基地继承与土地权益转让规定
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农村居民子女已转为城镇户口的情况下,父母去世后宅基地的处理方式有一定的规定。首先,宅基地的继承权通常属于合法继承人,如子女或其他法定继承人。在宅基地继承过程中,需要办理相关手续,如申请继承权证书等。另外,对于宅基地的土地权益转让,需要遵守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并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如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土地权属证书等。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可能存在一些具体的规定和政策,因此在具体操作中,建议咨询当地相关部门或律师以获取准确的指导。总之,在处理农村居民子女已转为城镇户口后父母去世的宅基地问题时,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办理继承和土地权益转让手续,确保合法权益的保护。
结语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农村居民子女转为城镇户口后,父母去世后的宅基地处理方式需遵循相关规定。宅基地不属于个人财产,也不是遗产,不能被继承。然而,宅基地上的房屋是个人财产,可以被继承。对于继承人而言,可以选择将房屋折价给土地所有者、出售给当地居民或出租,并按规定交纳土地使用费。对于城镇人获得宅基地的情况,可以考虑土地登记确权、农民进城不再退地、房屋继承等方式。在处理宅基地问题时,应遵守法律法规,并咨询当地相关部门或律师以确保合法权益的保护。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章 法定继承 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 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一)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二)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本编所称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本编所称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本编所称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章 法定继承 第一千一百三十条 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
对生活有特殊困难又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
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
有扶养能力和有扶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者少分。
继承人协商同意的,也可以不均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四章 继承 第三十一条 法定继承,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经常居所地法律,但不动产法定继承,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