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大笔公私财物。该罪行侵犯的对象是公私财物所有权。虽然有些违法活动也采用欺骗手段并谋取非法经济利益,但由于其侵犯对象不限于财产所有权,因此不构成诈骗罪。诈骗罪在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手段骗取大笔公私财物。主体方面,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构成该罪。在主观方面,诈骗罪的表现为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法律分析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一、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
有些违法活动,虽然也使用某些欺骗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经济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体不是或者不限于公私财产所有权。所以,不构成诈骗罪。
二、本罪在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三、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四、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拓展延伸
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及其适用范围
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是指在刑法中对于诈骗罪定罪的条件和要求。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构成诈骗罪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件:一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欺骗他人财物的行为;二是使他人因此受到财产损失;三是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适用范围上,诈骗罪适用于对他人财物实施欺骗行为,不论是个人还是单位,只要符合构成要件,都可以适用。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及其适用范围的明确规定,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
结语
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大量公私财物的行为。该罪侵犯公私财物所有权,构成要件包括欺诈方法、数额较大和直接故意等。诈骗罪的明确规定有助于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