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句指懂得并使用字词,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造出字词通顺、意思完整、符合逻辑的句子。依据现代语文学科特征,可延伸为写段、作文的基础,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本功。造句来源清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八:“其用意,其造句,均以纤巧胜。” 夏丏尊叶圣陶《文心雕龙》 四:“造句也共同斟酌,由 乐华 用铅笔记录下来。”
下面为您提供关于【欧人造句】内容,供您参考。
1、对于我们东欧人来说,最具压制性和最难忍受的侮辱来自一堵剥夺权利之墙。
2、对于西欧人士而言则恰好相反。
3、北欧人会讲两三国语言很多,有些芬兰人也讲芬兰话也讲德、英、法语。
4、例如只不过一个基因的改变就表现出北欧人的白皙皮肤,这样可以使他们发育成更好地吸收阳光并合成维生素的能力。
5、此诚于欧西各强国厉害相关,盖其经济势力,久已膨胀,欧人之资本及其商务实业之别派分支者,所在皆是。
6、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侯船室里,我遇到了另外一个晕头转向的西欧人,在罗斯号的航行中,我们一起用餐,一起喝酒。
7、按照老套思想,我被视为懒惰的南欧人。
8、根据该调查,西欧人口减少速度将会最快,像保加利亚、波兰,将会减少近四分之一的人口。
9、这设想犹如一阵清风,使处于战后困惑中的西欧人精神为之一振。
10、另一方面,古罗马人在星期五祭奉爱神维那斯,北欧人也这样。
11、那就是为什么世俗化的西欧人既不愿、因而也没有能力对抗邪恶,无论是冷战时期的共产主义,还是今天的伊斯兰极权主义。
12、并不是每个东欧人都像奥斯伏尔加这样深思熟虑。
13、尽管存在着像异常沮丧的葡萄牙人这样的奇怪现象,西欧人与北美人仍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14、无论印欧人在何处定居,他们似乎都胜过了当地人,对他们强制推行了自己的语言。
15、用藓类植物做这些事,倒是非常趁手。欧洲各地的考古学家都发现,在北欧人与中世纪粪坑里找到的藓类植物,最明显的用途就是当厕纸。
16、印欧人种向北迁徙的漫长过程,止于他们在喀尔巴阡山和乌拉尔山之间找到了欧罗巴大草原。
17、南欧人好像很爱玩石子排列,这趟看到不少这样的步道。
18、主要案犯为北欧人,他们只是在围绕古罗马城闲逛时,随意地取下一块松散的鹅卵石或马塞克。
19、澳大利亚人的服饰与西欧人一样,均为西装革履。
20、而且,三星堆青铜群像、西周蚌雕人头像、白浮西周墓葬中出土青铜人面像等均有明显的印欧人特征。
21、但在感情丰富的南欧人看来,这种行为会被认为是冷酷和不近人情的。
22、当西欧人开始他们的航海探险时,他们发现各个民族散居在世界各地并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发展水平上。
23、为什么西欧人在适应资源稀缺方面,相对东方人,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24、相反,美国人、日本人和西欧人都热衷在印度投资,借助它的增长,帮助发展另一个重量级的国家。
25、赫梯人据认为属于印欧人的一支。
26、起初,人流很大程度上是单向的,因为东欧人压抑已久,他们成群结队来到西方,品尝先前无缘品尝的禁果。
27、应该这么说,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古时的西域人不仅有印欧人的遗传特征,也有东方人的遗传特征。
28、上周在华沙举行的名为欧洲骄傲的同性恋聚会令任何一个希望由此引起人们对同性恋强烈反对的西欧人感到吃惊,周六在波兰首都开展的同性恋维权游行与之前在德国科隆和西班牙马德里的同性恋活动相比,显得低调了很多,但游行还是在警方严密监管下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29、然而如果例如匈牙利或波罗的海三国中的一个国家没落的话,西欧人将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或词组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制止,表示某种感慨。它的句尾应该用上句号、问号或感叹号。造句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在分析并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加以说明。如用“瞻仰”造句,可以这样造:“我站在广场上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因为“瞻仰”是怀着敬意抬头向上看。
二、用形容词造句,可以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或事物的形状进行具体的描写。如用“鸦雀无声”造句:“教室里鸦雀无声,再也没有人说笑嬉闹,再也没有人随意走动,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了。”这就把“鸦雀无声”写具体了。
三、有的形容词造句可以用一对反义词或用褒义词贬义词的组合来进行,强烈的对比能起到较好的表达作用。如用“光荣”造句:“讲卫生是光荣的,不讲卫生是可耻的。”用“光荣”与“可耻”作对比,强调了讲卫生是一种美德。
四、用比拟词造句,可以借助联想、想象使句子生动。如用“仿佛”造句:“今天冷极了,风刮在脸上仿佛刀割一样。”
五、用关联词造句,必须注意词语的合理搭配。比如用“尽管……可是……”造句:“尽管今天天气很糟,但是大家都没有迟到。” 这就需要在平时学习中,把关联词的几种类型分清并记住。
六、先把要造句的词扩展成词组,然后再把句子补充完整。如用“增添”造句,可以先把“增添”组成“增添设备”、“增添信心”或“增添力量”,然后再造句就方便多了。
随着信息新媒体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继报纸、收音机、电视之后的主流媒体,并有将其整合的趋势。网民数量的激增使得网络话题的热议和网络语言迅速成为流行语。出现了很多新现象:网络造句——当某一新闻事件在网络迅速流传之后,新闻事件中的某一具有代表性的词语,在网友们的推广下,成为造句的主体,并迅速在网络流行展开。比如李刚事件中,我爸叫李刚成为流行语,以它进行的造句活动在网络铺开。例如:窗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刚;给我一个李刚,我能撑起整个地球等。而在360与腾讯的3Q网络大战之后,一句“我很艰难的做出决定”也迅速流行。这类造句的特征主要是将已有的诗句、文章等进行改变而成。